■何明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主任)
全世界图书馆数量地图显示,东盟10国图书馆总数达319650个,居于世界中高水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31万家图书馆中仅有91家收藏了中文图书,占比仅为万分之三;收藏中文图书总量为74万种。其中最多的是新加坡,有46家图书馆收藏中文图书,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收藏了478321种中文图书;其次是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收录了124760种。由此可以发现,中国-东盟国家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处于较低水平。
中国—东盟不仅地域相近,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东盟很多国家继承悠久的华文历史传统。东南亚华文(中文)的传播始于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经贸往来,明清时期大规模华人移民潮进一步奠定了语言基础。目前,华文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家: 在新加坡,华文(中文)为官方语言之一,与英语、马来语并列;在马来西亚,华文是华人社会的主要语言,拥有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繁体字使用普遍;在泰国,华裔人口约占14%,华文在商业、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近年来中泰文化交流频繁,华文教育需求持续增长,多地开设孔子学院和华文学校。
东盟国家呈现四大变化趋势。一是中文正在从族群语言到区域通用语的过程转变,正超越华人社群,成为东盟“语言景观”的组成部分。例如,印尼机场、泰国旅游景点的中文标识常态化;老挝、柬埔寨的官方文件开始采用中老/中柬双语版本(如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政策文本)。二是技术赋能与教育创新,数字化工具(如智能翻译APP、在线汉字课程)降低了学习门槛,印尼、越南等地的“零基础中文速成班”广受欢迎。三是学历互认与标准对接。马来西亚独中统考成绩已获部分海外高校认可;柬埔寨计划通过中柬合作开发统一的中文教材和考试体系,推动汉字教学规范化。四是文化认同的重构。年轻一代华人通过混合语言实践(如“华英夹杂”的社交媒体表达)重新定义汉字的现代性。例如,新加坡Z世代在Instagram平台用简体字配英文标签记录生活,既保留文化身份,又融入全球青年亚文化。
中文成为多元差异中的共生格局。东南亚华文正从“族群语言”向“区域交流语言”拓展,其价值不仅限于华人社群内部,更成为东南亚多元文化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在经济、文化领域的深度融合,华文的实用性与文化认同功能将进一步凸显,推动区域内语言与文化的共生共荣。
因此,期待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在政治经济文化共生共荣的格局之下,开展更多广义范围的交流,如出版联盟+图书馆+教育交流,推动华文(中文)出版支持体系建设,构建共生文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