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给学生空间和时间思考
世界范围而言,英国创意产业可谓独领风骚,而重视教育则是英国创意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高等教育论坛,将高校和业界聚集到一起,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为业界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根据业界需求,高校也增设了与产业接轨的新课程。英国产业技能委员会曾在高校为电影、电视和多媒体行业举办为期3年的人才再造工程,高校为这些行业人士提供了上百种学习课程,使影视业66%和多媒体行业24%的人达到研究生水平,有效地提高了这些行业的创新潜能。
以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为例,该学院在教育理念,就在于教学生们如何根据要求进行创新。在校方看来,学习实践操作技能不再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当然这仍是必备的基础,教育的核心放在创新想法的培育上。对于某项设计或者作品,该学院启迪学生自己去思考,鼓励学生、赞赏学生、教会学生怎样评价这些观点,怎样探索它们,怎样研究它们,怎样与其他发生的事联系起来。教育的焦点在于提醒学生去思考这个想法是从哪里来的?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老师会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比如对于某项设计,引导学生如何寻找问题的根源,如何选择最好的解决办法,怎样说服别人。学生在学校里面不仅仅是学习诸如绘画、设计、摄影等课程,还应该学会认识他们自己,学会怎样去用“设计”把自己的兴趣和观众的兴趣点联系起来,而不只是说给自己听——这些正是英国的艺术教育教给学生们的,也是英国的艺术教育的特点。
澳洲:创造性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而在全球教育家、澳大利亚创意产业与创新中心创意劳动力课题负责人EricaMcWillian看来,创造性教育应该融入到教育日常工作中,而不仅仅是在老师的教学中。比如在昆士兰大学,学生利用互联网应用2.0网页技术,利用博客技术进行自学,并广泛和其他人进行交流。有的学生有自己电子简历,简历中有他们考试成绩,还有他们参与一系列活动。其实,这个简历就是他们的创意设计产品,这种电子简历可以发给未来雇佣者,全面地展示学生各种创新性想法。但是对这种创新性,并不是一天两天或者通过一门两门课程能够培育出来的,而是应该贯彻到整个创意人才教育的始终,但是目前教育体系却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这也是全球创意人才紧缺的一个关键制约点。
McWillian认为,目前的创意人才教育者应该认识到:现在不是工业时代,也不是信息时代,而是概念时代、创意时代。创意产业人才的教育成果就在于学生是否有主张,是否有非常好的创意,非常好的能力;很高的分数已经无法满足选拔考核人才的真实需求了。从老师层面讲,老师也需要忘掉过去自己教育方法,采用全新教育方法。
美国:因材施教开发每个学生潜能
在美国,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30多所大学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创意产业策划、经营和管理人才。以纽约普拉特艺术学院为例,其教育的特色不能不说是独树一帜。他们不是把学生训练或者说培养创意人才,而是尽力开发每个人的创新能力。鉴于每个人本身的创新素质不同,所以学校也不会统一做出要求,这正暗合了中国“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他们把创新潜力和学术潜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鼓励学生去做不同的尝试,去发现具有个性化的创意想法。在师资上,他们聘请很多业内人士担任学生的指导老师,这样学生的创意才更接近市场和产业的需求。同时,鼓励学生去做参加各种竞赛和展览以检验自身的成果。
尽管以上只是英美澳三国教育体系的一个侧面,但是却很清楚地向我们反映出目前创意产业人才教育的缺陷和某些趋向所在。创意产业,立足于人的智慧,运营在知识产权,体现在创造财富和就业岗位。 (杨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