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国家急需大量矿产资源。地质部门的科学工作者们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建设布局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研究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规律。1956年,张文佑便开始着手《中国大地构造图》(1:800万)的编制工作。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幅大地构造图。在这幅构造图的基础上,他和构造地质研究室的相关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花费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图》(1:400万)的编制并撰写了其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
张文佑是《中国大地构造纲要》的主要撰写人之一。青年时期的张文佑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曾师从李四光,他受李四光学术影响至深,立志要在大地构造研究中做出成果。在完成《中国大地构造图》时,他兼容并蓄,广泛参考了地球物理、力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海洋地质等各个相关学科的研究资料,并充分吸取了包括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在内的、国内外大地构造学方面的成果。他以断裂系统为基础,结合沉积古地理的分析方法,阐述了中国大地构造发展的规律和特征。《中国大地构造图》问世后,堪称当时“最完备的中国大地构造图”。
《中国大地构造纲要》不仅是《中国大地构造图》的说明书,本身更是一部卓越的专著。它的编撰离不开中苏专家的鼎力合作。早在1956年,苏联专家西尼村就对《中国大地构造图》的编写提出过意见。西尼村对中国的大地构造有一定的研究,并曾发表过相关的论文。1958年夏天,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室专门组织了一场讨论会,商讨《中国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的编撰工作。参会的有当时中国和苏联方面知名的大地构造学家。中方专家有喻德渊、陈国达、张伯声、李承三、孙殿卿等人;苏联方面则派遣了柯西金、赫拉斯科夫、霍敏多夫斯基等人。专家们各抒己见,为“构造图”的编写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并提供了自己珍藏的宝贵资料。会后,地质研究室还广泛征集了李四光、黄汲清、侯德封、马杏垣及苏联专家西尼村等人的意见。可以说,这部专著的完成,集结了当时全国地质学界里的最高智慧。
《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是1949年以来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的著作。它的问世,不仅是对1959年以前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总结,同时也开启了国内大地构造研究的新序幕:中国出现了大地构造研究的不同流派。张文佑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对断裂构造体系的机制深入探索,开展了应用断块构造学的研究。黄汲清于1959年完成“中国大地构造图”,发展了多旋回构造学说的理论。陈国达则在地台活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洼构造学说,等等。国内大地构造学说的研究呈现出蓬勃之象。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地构造纲要》一书,对我国的大地构造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项成果获得了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被誉为当代中国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胡晓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