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世界其实很小,就在一粒种子里,一个人,穷其一生,将人生的主题凝聚于一粒种子,最终完成了从人间食粮到精神食粮的完美诠释,让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承载起国家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命运。
陈启文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一级作家。被媒体誉为60后代表作家和中国当代最具实力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河床》《梦城》《江州义门》,散文随笔《漂泊与岸》《孤独的行者》以及大型报告文学《共和国粮食报告》《命脉》《大河上下》等多部作品。
推荐理由
这是一部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团队的人生奋斗、科学实践、精神追求为主要内容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该书首次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将杂交水稻研发的科学原理、发展历程全面呈现于读者面前,对于袁隆平及其团队俯身稻田,泥一身、水一身的科学实践活动与人生故事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展现了一代科学家胸怀人民、热爱祖国、为解决中国与世界的粮食问题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拼搏精神。
袁隆平不仅是 “杂交水稻之父”
在写《袁隆平的世界》之前,陈启文采写《共和国粮食报告》时就曾采访过袁隆平,“我与袁隆平先生的所有渊源就是粮食,就是吃饭,每一个经历过饥饿或半饥饿的人,都会对他老人家怀有一种本能而朴素的感恩心理,但在我心中,他不是菩萨,也不是什么‘神农’,而是一个不世出的农业科学家。”
粮食,两个轻飘飘的字,在陈启文心里的分量却是无法言说的重大。在《共和国粮食报告》中,他把粮食置于天、地、人、时交织的立体系统,采取在时空中多重穿插的方式,力图全面呈现中国粮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中国第一部全景式展现60年来的中国粮食之路的长篇报告文学”和“中国第一部以报告文学体裁诠释中国粮食问题的最完全读本”,这不仅是评论家的评说,也是陈启文的命意与追求。
在某种意义上看,《袁隆平的世界》就是处于前一部作品的大背景下,从袁隆平这一更具象的人物和杂交水稻这一更具体的事物切入,还原了袁隆平的人生世界、科学世界和精神世界。他漫长的一生和坎坷的科学探索之路,一直与中国现当代的历史进程结伴而行。
随着采写的逐渐深入,陈启文也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袁隆平人生不同阶段的历史遭逢、时代际遇,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生、科学与精神世界,均无法从一个侧面予以揭示。所以,陈启文在《袁隆平的世界》中力求透过对袁隆平的人生经历、科学探索和心路历程,对中国百年历史、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科技强国梦做一次全景式的扫描,将一个知识分子的命运映照进历史与现实,力图让袁隆平和杂交水稻以及中国粮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从不同的侧面呈现出来。袁隆平不止是一个狭义的“杂交水稻之父”,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
杂交水稻农业领域“门外汉”如何自处
人间食粮,是人类世界最坚实的底部,没有粮食,一切生命将不复存在。袁隆平和杂交水稻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首先是基于粮食问题。迄今,还没有哪个人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样,把数以亿计的苍生从饥饿中拯救出来,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但它解决的又不仅仅是粮食问题,还为中华民族开拓了一条广泛的创造之路,堪称“中国创造”的经典范例。
然而,这一切若要深入描述则太深奥、复杂,那些艰深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数据,从一开始就是陈启文采写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杂交水稻这个农业领域的尖端科学,陈启文称“自己完全是一个门外汉”。
“我也想回避,想以文学的方式绕过去,只谈人生不谈科学。然而,随着采写的逐渐深入,我越来越意识到,如果不把科学问题搞清楚,又怎么能澄清真相、辨析真理呢?“陈启文认为,一直以来很多人对袁隆平和杂交水稻存在科学的误解或一知半解的情况。所以,写一部以科学家为主人公的报告文学,科学性是绝对不能回避的。
《袁隆平的世界》的叙述重点不在于讲述他有多苦多累的励志故事,而是必须把与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直接有关的科技问题,尽可能清晰而透彻地呈现出来,所有的叙述要经得住科学检验和历史考验。而像陈启文这样一个“门外汉”,只能下苦功夫钻研袁隆平相关的科学专著,跟随袁隆平和杂交水稻专家去稻田观察、请教,努力把基本的科学原理搞清楚。而在搞清楚之后,再以一种文学化的科学表达方式把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探索以及杂交水稻的发展阶段清晰而形象地展现出来。
追寻历史的同时必须向读者报告
作为报告文学的写作者,陈启文的立场一直非常明确——哪怕是对过往的叙述,也必须从当下的视角切入历史,以抵达现场的方式去回望历史,这也正是报告文学与传纪文学的一个鲜明区别。在《袁隆平的世界》中,仅仅是袁隆平的出生日期这个问题,陈启文就花了大量精力去调查考究,更遑论书中袁隆平的祖上、父母的历史了。
“袁隆平是一位足以用伟大来形容的科学家,对他的诞辰、血缘谱系和师承关系,在此前关于他的诸多著述中基本没有厘清,我觉得都必须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去考证。这本书的意义,其实就是我在写作中的定位:‘还原袁隆平’,在掌握确凿事实的基础上,将那些被拔高或贬低、遮蔽或粉饰的一切澄清并予以矫正。”那些对袁隆平家世血脉的追溯,构成了袁隆平的成长背景,但尤为重要的是,陈启文意在通过袁隆平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命运去展现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历程,从而揭示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
在《袁隆平的世界》后记中,陈启文写道:一路追随着我们主人公在时空中穿梭的身影,他在前行,我在追寻。我时常会置身于一种当下与回忆交错的情境,而回忆的力量往往让时间遁形,让两者之间发生直接呼应。而我所追溯的一切都已是既定的事实,没有任何悬念,但我们并不确切地知道那个发生的过程,这就是我必须搞清楚并诚实地向读者报告的。
报告文学之后再续小说缘
一部报告文学的写作,难度不小,一部以科学家为主人公的报告文学,难度更大。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陈启文想要将袁隆平的科学探索之路从头到尾厘清,也诚实地向读者报告袁隆平的科学贡献。而要做到这些,一点儿也不简单。
就比如书中描写的杂交水稻科学研究原理和研究过程,还有大众关心的杂交水稻与转基因的内容,这不仅是一个关于转基因的问题,而且是事关科学精神的问题。陈启文也将这一章节的标题定为“对转基因的一次小心求证”。这写作期间的小心审慎,查阅参考的大量文献资料,田野间寻访的漫漫长路,饱含着一个作家满满的的专心和初心。
被问及未来写作计划时,陈启文十分坦诚:“我原本是一个写虚构文学的小说家,相比之下,写小说比采写报告文学要轻松一些。”报告文学的写作,太难,太累,太苦。但是也得幸于十多年采写报告文学的经历,陈启文积累了大量新鲜的“边角料”,在未来,陈启文有回归小说创作的计划,而创作小说的城墙将由他多年采写报告文学积累的一砖一瓦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