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蒲公英儿童发展中心创始人杜可名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后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学习早期教育。2007年,在做蒲公英儿童图书馆的前期策划时,杜可名提出两个项目设计理念:一是儿童需求。蒲公英图书馆本质上是一个教育项目,需要针对儿童的需求进行观察、分析和满足。二是教育生态。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儿童处在生态圈的中心,要改变儿童要从改变他周围的层层环境入手——老师、班级、学校以及家庭,甚至乡村的社区。
从资源占有角度来说,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12次国民阅读调查统计(2014)显示,70%的农村儿童只拥有11.1%的儿童读物。并且,尚无专业的统计表明这11.1%的读物的质量。而从学习和发展需求来说,杜可名认为,乡村儿童和城市儿童并无差别。蒲公英图书馆在选书时汇集了一支由儿童文学研究者、推广者、出版者、国内一线教师等组成的团队,希望以专业的视角筛选优质的图书。
经过几年的探索,蒲公英儿童图书馆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选书体系和标准:一是先进的儿童观。优秀的童书作者能够深切认识到儿童与成人的不同,能够真正站在儿童的角度为其进行创作,能够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发展需求和阅读理解能力。二是积极的价值观,图书要能够激发儿童的情感和思考。三是优质的语言。针对引进版图书,在选译译本时需要极为慎重,反复比较挑选。四是富有价值的知识。五是能促进审美养成的视觉与质感,包括装帧、封面、排版、纸张、印刷质量等。
不容忽视的是,蒲公英儿童图书馆为学生和老师带来了由内而外的改变。杜可名说,每年的项目调查数据显示,蒲公英儿童图书馆使约82%的孩子们变得更加快乐,使约76%的儿童产生了更强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以及更好的思考能力。“在自由、鼓励探究的学习环境中,孩子们对文本阅读的思考能力让人惊喜。他们能提出富有深度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去图书馆寻找答案、研究学习。孩子的认知能力远远超过成人对他们的了解,很多时候孩子并不需要‘教’,而是需要一个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其能力得到释放、发展。”杜可名说。对教师而言,教师终生学习项目也使他们更加科学地了解儿童,以儿童需求为出发点来开展阅读和教学活动。
在提到阅读与教育的关系时,杜可名认为,在学校语境中,阅读本身并不能单独成为教育和成长的万能钥匙,它只是实现成长目标的路径之一。首先,一本好书由拥有什么样理念的教师去使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一本书被用于生硬地记忆概念,或者为了使学生得出统一的答案,那么即便这是一本好书也会变得“面目可憎”。其次,阅读推广工作者需要思考该通过阅读去实现怎样的目标,以及目标需要具备的必要条件。最后,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阅读推广工作者需要思考用来开展阅读的模式是否能够在时间、空间、内容、方式等方面照顾到每个孩子不同的发展需求。“阅读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这不等于有了书就有了一切。”杜可名说。(温珮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