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鸿彬(作家)
当初接到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总编汪修荣的约稿短信,让我来写作《小岗村40年》时,我是很犹豫的。40年前的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的18位农民用按红手印的方式,分地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帷幕。其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小岗村农民的举措,契合了时代的要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小岗村因而成为具有历史标志意义的村庄,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从1998年9月起,党的三任总书记先后视察小岗村,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如今,很多农村都不可避免地成了空心村,而小岗村则在外力提升和内力驱动双管齐下,村庄土地面积较40年前扩大20余倍,人口增长30余倍,由一个传统的村落正在转型为一个具备城镇功能的社区。它不但影响着中国,而且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2018年6月1日,45个国家和地区的66个政党领导人和代表走进了小岗村。把“小岗村”三个字放入“百度”搜索,关于小岗村的新闻和故事铺天盖地。这样一个很多人来过又走了,人人都能说上两句的“第一村”,该怎么写呢?
40年间的成长与成功,艰难与艰辛,都是和形形色色的小岗人相伴相生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与其说我是一个探访者,不如说我是一个倾听者。100多位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和与这块土地相关者,用他们嘹亮或者喑哑的声音,向我诉说他们的欣喜和忧伤,困惑和犹疑,挣扎和期盼。我忠实的记录下他们的诉说,借助《史记》的形式,成一家之言,书写小岗村人的《本纪》《世家》和《列传》,还有延展的《散记》和《新传》,林林总总,独立成篇的有50人之多。
除掉小岗村这条明线之外,作品还通过几条暗线交织,来形成有机的统一:一是改革线。小岗村最重要的意义是改革,从40年前的红手印,到李锦柱的年前年后,改革是一以贯之,首尾呼应的。二是家族线。小岗村作为传统的中国乡村,宗族情结浓重,家族史就是村落史。尤其是“红手印家族”命运40年的起伏跌宕,是小岗村无法分割的历史。三是发展线。小岗村40年是发展的40年。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人走出去了,活跃在全国各地,反映出小岗在中国;许多人走进来了,和小岗共生共荣,折射出中国在小岗。这三条线,以改革线为统领,相互交织,貌离神合,把小岗村40年的历史立在了世人面前。
《小岗村40年》是我之于小岗村的一种诠释。这种诠释对于小岗村,是不是准确,或者说是不是切合,小岗村人和广大读者会评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