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胜
知名财富管理顾问迈克尔·M.庞皮恩集数十年财富管理业务心得的平实之作《财富管理的行为金融》,与倡言金融新理念、艰深繁复的众多金融学著作不同,从众多真实的金融投资案例出发,专注讨论金融投资行为中的“行为偏差”及矫正方案,是该书一以贯之的鲜明主题。
在金融学发展历程中,如何认识多样、生动的金融市场参与个体,引发了持久的金融理论纷争。在新古典经济学传统中,市场行为中的个体都是利己的“理性经济人”。1970年,尤金·法玛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坚持了这一信条,“理性经济人”假说也成了众多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理论的基石。
在金融投资实践中,号称具有价值发现、资源配置、风险分散功能的资本市场可能诱发巨大的泡沫,在股价、房价已出现“脱离价值的价格飚升”时,无数“理性经济人”仍坚信新一轮飚涨正在酝酿。耶鲁大学教授席勒在《非理性繁荣》中用生动的笔墨描述了“在各大洲间漂洋过海的泡沫”,展现了市场泡沫传染扩散时光怪陆离的市场众生相。
《财富管理的行为金融》一书承继了席勒教授直面市场现实、洞察市场个体的著作风格,从个人业务实践出发,深刻地指出金融投资市场“人们的大多数决策不是最优的”。这些真实的市场个体,并不是什么“理性经济人”,而是具有认知局限、受情感影响的“正常人”。“正常人”往往出现非理性财务决策,导致非理性财务决策的即是该书的主旨内容——“行为偏差”。
作者将导致非理性财务决策的行为偏差分为两类:认知型偏差和情感型偏差。前者指由知识局限、基础统计、信息处理或记忆错误所导致的偏离理性决策的行为,后者则指受态度和情绪影响而自发产生的偏离理性决策的行为。作为资深财务管理顾问,作者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经历了无数次市场崩溃,目睹了1987年、1988年、2001年和2008~2009年市场崩溃中无数的感喟与血泪。从业务实践出发,作者对两类行为偏差条分缕析,将认知型偏差细分为观念执着型偏差和信息处理型偏差,将情感型偏差细分为损失厌恶偏差、过度自信偏差、自控偏差、现状偏差、禀赋偏差和后悔厌恶偏差6类。受益于丰富的财富管理顾问经验,作者对各类行为偏差均加以总体描述、专业说明,阐述其实际应用及研究概述,介绍矫正策略。在具体行为偏差讨论中,既有案例分析,又有数据佐证;既娓娓道来,又条分缕析。
但是,由于作者受学院派经济学家影响,书中内容未能始终聚焦金融投资行为中的“行为偏差”这一论题,书名也远离“行为偏差”这一焦点,导致珠玉与芜瓦并存,成为该书引人遗憾的不足。需要说明的是,该书译者邓鑫博士严谨认真,文风晓畅,表述练达,在外交学院、湖南商学院任教中始终关注金融投资行为,在金融政策讨论中颇多灼见,使得译文以独特通俗的语言风格,完美呈现原著内容的专业性与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