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炯
在我国,与“北漂”“沪漂”“深漂”等相比,还有一个更大的、更少得到关注的漂泊群体,即“老漂族”。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约为2.6亿,占18.70%。2021年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流动老年人口占流动人口总量(4.93亿)的7.2%,其中,异地照顾晚辈、与子女团聚和异地养老的比例高达68%。“老漂族”的出现是新型城镇化、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产生、发展、演变都将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探究家庭养老、社会融合、政策变革的重要议题。
由于家庭代际关系重心的转移、区域政策难以有效兼容,“老漂族”群体的融入与适应等问题值得深入思考。肖富群教授的著作《家庭合作与利己养老:“老漂族”生活的实证研究》立足国情,紧扣“老漂族”时代特征的认知维度,围绕其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生活满意度、居留意愿、社会福利等要素构建理论维度,最后提出“老漂族”生活质量提升的政策维度,实现了点、线、面三者的有机结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其生成逻辑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维度。
取势于点:紧扣“老漂族”时代特征的认知维度
在认识论视域中,点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明确位置与聚焦,是一种“雄辩与沉默”式的存在。该书就是集中取势于点,紧扣“老漂族”时代特征的认知维度而展开。
首先,“老漂族”是相对“隐身”的流动人口,学术界关注的时间相对较晚。
其次,“老漂族”的出现,表明家庭代际关系的重心转向与场域变动,其概念内涵与外延也应进一步丰富和扩大。在内涵上,“老漂族”的流动是基于家庭成员尤其是成年子女及其家庭的效用最大化的决策。在外延上,“老漂族”的流动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非就业性流动,二是以成年子女工作和生活所在地为流动目的地,三是户籍一般不发生改变。因此,对“老漂族”的理解,应该抓住五点:即流动动机、流动目的、流动空间、流动时间、年龄属性等。
再次,把“老漂族”置于城乡二元结构框架下,只有通过对其人口学特征、流动特征、心理特征三个维度的描述与比较,呈现出不同类型“老漂族”的群体特征及其差异化特点,“老漂族”的认知维度研究才有纵深推进的基础。
最后,该书认为研究“老漂族”群体的身心境况和生活境遇,需要在描述“老漂族”群体特征和城乡差异基础上,基于社会适应、社会认同、生活满意度、居留意愿、福利水平等五个维度的现实状况和影响因素的基本事实,才能形成研究的事实基础,更有利于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
抓点促线:构建“老漂族”生活境遇的理论维度
在认识论视域中,点是线的开端,线是点的延伸,强调张力和方向,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形成某种导向、分割、包围、延伸的视觉心理效应。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老漂族”群体的比例会进一步提升,因此,“老漂族”的生活境遇究竟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就成为政府、社会、学界应该关注的问题。该书就是抓住“老漂族”的认知维度这个点,构建了包括社会适应、社会认同、生活满意度、居留意愿、福利水平在内的五种分析其生活境遇的理论维度这条主线。
在社会适应和社会认同维度上,作为两种抽象复杂的概念,该书运用量表测量并分析指出:“老漂族”的流动意愿对环境适应、家庭生活适应、心理适应等维度都产生显著影响;“老漂族”的流动目的对文化认同、地域认同、群体认同等维度产生显著影响。在生活满意度和居留意愿维度上,该书通过多元回归和均值比较分析指出:影响“老漂族”生活满意度和居留意愿的因素存在多元性和差异化的特点。在福利水平维度上,该书改变已有研究从政策角度分析的路径,转向从福利享受的角度探讨“老漂族”所享受福利的差异及困境,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研究通道。
以线带面:提出“老漂族”福利改善的政策维度
在认识论视域中,面是点、线的终端和目的,强调形状和面积,只有面才能产生真正的效益。该书通过五个理论维度的主线分析,在呈现事实和厘清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引出“老漂族”福利改善的政策维度。该书认为,“老漂族”的福利改善应该遵循基本福利与非基本福利相结合、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来创新福利供给方式,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律保障的形式,最终形成医疗服务平台全国统一、社会保险全国统筹、养老服务社会参与、户籍壁垒逐渐破除、环境适配逐步提高的持续改进型福利政策。
《家庭合作与利己养老:“老漂族”生活的实证研究》抓住“老漂族”时代特征的认知维度、立足“老漂族”的身心境况与生活境遇的生存事实,基于问卷调查的方法,在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老漂族”生存状态的五个理论维度进行了前沿性研究,在廓清“老漂族”生活境遇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基础上,提出了“老漂族”福利改善的政策维度。其研究结论对学者们深入思考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来源,对我国解决老年化社会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