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岩
由中国编辑学会组编的“中国科技之路”丛书,是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旨在通过集合跨行业的合作力量,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的理念,并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北斗导航》一书作为该系列丛书的一个重要分册,承载着向读者展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科技成就的使命,是我国首部以大众科普融媒体形式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著作。该书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线科技工作者创作,他们深入系统内部,亲身参与和见证国家重要工程的发展历程,使得书中内容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也更贴近读者需求和兴趣。在策划之初,《北斗导航》就因其独特的大众科普融媒形式,受到国防工业出版社领导高度重视,在人力和财力上提供了相当大的支持,确保该书顺利出版和推广。该书的出版是多媒体融合出版的一次探索和成功实践,为后续更多地借助多媒体开展科普图书出版和推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结合在编辑《北斗导航》一书中的切身感悟,浅议编辑在多媒体融合科普图书出版中的作用。
面对科普图书作者,编辑是质检员。不同于一般出版物,科普图书要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科学知识,尽量避免使用数学符号和公式,具有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独创性、思想性和文学性等6个特点。科普图书的出版不仅要求作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极强的专业素养,还要求作者能够将复杂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在图书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辑要与作者密切合作,当好“质检员”。编辑要深入了解书中专业知识,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目标受众,协助作者处理各种素材和技术要求,并确定最佳的描述方式和表现形式。整个过程确保科普图书在具备知识性的同时,也更有趣味性,以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书中内容。《北斗导航》一书由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院士和北斗地面试验验证系统副总设计师卢筠博士担任主编和副主编,确保了图书内容的权威性和专业性。编辑协助作者团队完成了图书定稿,并在传统图书基础上,融入音视频技术和H5长图等多媒体元素,增加了图书趣味性。
面对多媒体工程师,编辑是领域专家。在科普图书多媒体素材制作过程中,要确保科普知识的准确性和作者意图的完整表达。编辑需要了解多媒体技术,且具有对科普知识传播的敏感度和创新意识,是科普知识所在领域和多媒体制作领域专家。《北斗导航》一书大量运用音视频技术、沙画工艺、虚拟现实(VR)技术和互动平面动画(H5长图)等多媒体元素。沙画工艺展示了北斗导航系统发展历程。VR展示了北斗导航三类卫星内部构成,并提供了三维互动体验。H5长图使读者可以看到北斗导航系统的里程碑标志点、系统组成平面展示以及主要贡献的科学家等信息。这一过程中,编辑的专业知识起着关键作用:既要了解北斗导航系统的组成、原理、发展节点,还要了解多媒体技术特点,确保多媒体融合作品的质量和效果。此外,科普读物多媒体融合创作还要求出版物能适应各种阅读场景,并为各类人群提供无障碍阅读的便利。《北斗导航》一书通过二维码形式向读者呈现了数百兆原创音视频资料。即使是盲人,也可以通过添加音频二维码的形式,开展阅读。
面对多媒体科普图书发行,编辑是推广员。传统图书发行渠道主要包括实体书店和线上电商平台,而多媒体融合将图书与音频、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等多媒体元素结合起来,创造了更加丰富、多样化的阅读体验,为图书发行带来了新机遇。这种多媒体形式打破了阅读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吸引更多的潜在读者,增强图书影响力和关注度,实现科普读物全球范围快速传播和分享。同时,多媒体媒介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讨论平台等渠道,读者可以与作者进行实时的互动交流,分享阅读心得和观点。互动不仅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也加强图书的话题性和传播效果。在图书出版发行过程中,编辑要充分认知多媒体传播的新特点,争做图书推广员,扩大图书影响力。
在作者团队、多媒体团队、出版团队共同努力下,《北斗导航》一书所在的“中国科技之路”(15卷)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该书的出版发行积累了大量经验,但也暴露了多媒体融合中的一些短板和弱项。目前的融合更多侧重于添加多媒体元素作为辅助,而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潜力来提升阅读体验和内容的丰富性。未来需要更加深入地将多媒体融合技术与内容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的多媒体内容和交互性设计,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互动性的阅读体验,增加读者黏性。同时,多媒体融合图书的投入产出比较低。制作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制作成本相对较高。然而市场对于这类作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尚未完全成熟,限制了销售和盈利能力。因此,探索高效的制作流程和成本控制策略,拓展多媒体融合图书的盈利模式,以提高投入产出,也是多媒体融合图书发展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