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盛
“全国高校声乐教学研讨会暨首届声乐博士论坛·2023”于2023年5月在宁波大学音乐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百余位声乐博士齐聚一堂开展学术交流。论坛上“高校声乐教材建设研讨”环节,不仅为参会的声乐博士们提供了兼具包容性与专业度的学术交流平台,也让身为专业音乐出版社编辑的笔者收集到大量鲜活、丰富的用户体验。参会的百余位声乐博士,也是来自全国60余所高等院校的一线声乐教师,多年的从业经历,让他们对每天“形影不离”的声乐教材有着独到的认知和截然不同的需求。针对大家反映的声乐教材的使用现状和种种不足,笔者以专业音乐出版社编辑的角度对高校声乐教材这一具有广泛影响力与受众群体的音乐品类,从编辑出版和选题策划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梳理,对高校声乐教材的使用与出版现状进行探讨。
对高校声乐教材使用现状的反思 我国高等院校专业声乐教育始于新文化运动以后,20世纪50年代进入发展期,改革开放后迎来整体快速发展阶段,高校声乐教材出版具有相同的阶段特征。当前,高校声乐教材出版形态仍以传统印刷出版为核心,在数字出版、视听出版等新的出版形态迅速普及和快速升级迭代的背景下,高校声乐教材的出版形态呈现滞后严重、产品功能与用户需求不匹配等情况。
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等多媒体终端成为主要阅读工具,纸质声乐教材作为声乐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导,其效能发挥已逐渐被电子书等数字出版产品所取代。长春人文学院教师韩彦婷指出,现在的学生基本不用(纸质)教材,谱子通过网络下载即可,上课时用平板电脑等设备看谱已成习惯,纸质教材不再是声乐学习的必需品。常熟理工学院教师王荇荇本人也习惯用平板电脑看谱看书,轻便、环保,也不会像纸质书那样出现破损;而且不用担心丢失,如果找不到了,随时可以从“云端”再次下载。
电子书等数字出版产品较传统纸质出版物,确实具有便携、安全、损耗低等诸多优点,但追根溯源,绝大部分电子书是对纸质版书籍进行电子化加工处理的产物,在阅读方式不断变化的当下,用户对优质内容的需求并不会减少。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声乐教材等优质内容进行数字化转化,成为出版机构下一步工作的当务之急。
在加速声乐教材形态转化的同时,注重提升用户体验,精准满足特定用户群体的特定需求,将成为高校声乐教材出版不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四川音乐学院教师王珠峰指出,高校声乐教材应该是专业声乐教学的重要参考,装订方式值得商榷,应该让大家拿起来就可以用,例如打印店普遍使用的线圈装订。而目前纸质声乐教材最常见的装订方式是无线胶装(或有线胶装),在书籍内页之间以及书脊上用热熔胶粘接,再和封面、封底、书脊套粘在一起。这种装订方法适合机械化生成,效率高,成本较低。然而在实际声乐教学中,教材往往需要打开摆放在窄长的谱架上,观看时需要充分地打开、铺平,翻页要方便、无阻碍,这些需求恰恰是无线胶装无法满足的。因此,在今后声乐教材的出版中,完全可以优先考虑使用活页装订、O形线圈装订等便于完全摊平阅读的装订方法,提升使用体验感,让广大读者切实体会到方便与舒适。
关于高校声乐教材出版内容的建设,以重庆师范大学教师吴伟提出的“中国声乐教材体系建设”为代表,极具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西方古典音乐的巨大成就来自作品体系的支撑。支撑中国声乐学派的发展,也需要一个非常体系化的教材系统,而现状是有作品但还缺少体系。
青岛理工大学教师刘洋认为,现在高校声乐教材还应该包括发声训练教材、歌唱生理学教材,这两种教材更为重要,揭示了歌唱行为内在运行机制与基本原理;当前大部分专业教师的教学还处于经验传授阶段,将声乐教学科学化、理论化是中国声乐和国际顶尖表演艺术水准接轨的基础,而声乐教学的科学化首先就需要声乐教材类别的增加和教材体系的完善。
高校声乐教材出版规划构建 高校声乐教材出版规划构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面对阅读方式与手段的发展升级,推动高校声乐教材出版数字化刻不容缓。一方面包括已有纸质声乐教材数字化,另一方面在新出版物的生产和实施过程中要提前做好数字化出版计划,以便让优质而丰富的声乐教材资源真正流通起来,能够物尽其用。其次,在高校声乐教材数字化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声乐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逐步建立便捷、高效、安全并兼具学术指导与引领性的声乐教材数据库。再次,促进高校声乐教材出版的体系化是数字化的远景目标。其中中国声乐教材的体系化建设,要按作品类型、演唱难度、对应学段进行体系化编撰;外国声乐教材的体系化,则体现在已经成型的五大语言(意、德、法、英、俄)作品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语种和补充当代原创新作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复兴至关重要。当国家经济、社会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如何从音乐、从声乐学科的层面做到文化自信?这就与声乐教材建设息息相关。关注高校声乐教材出版的现状与未来规划,可以从中管窥音乐类出版物,甚至整个出版行业发展的进程与方向,这对于每一位编辑的成长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