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展览多在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空间内开展,传统书店并不具备展览所需的较大空间。同时,艺术市场创作者,如画家等需要长期培养,艺术馆等部分承担了培育的重任。书店一方面有着坪效要求,更要实现展览与书店本身业态的融合;另一方面,也需要足够大的空间,以及从书店经营到艺术经营的破圈思维。如何让展览与书店的调性相匹配,进而互相促进,达成预期目标,是书店策展人在策展前需要通盘思考的重要命题。
张 驰:以书为核心 实现图书的可视化、展览
作为策展人不应被书店的条条框框所限制,展览与书店并非矛盾对立。好的展览有利于书店经营水平的提升,同样书店经营得好也会提升展览层次。凤凰美术馆的定位简单明了,就是要实现“凤凰好书”的可视化、展览化,围绕书又不止于书。因此,从内核来说,我们策划的展览与书店定位非常契合。
陈江虹:策展式运营 助力构建城市文化地标
策展理念被创造性地引入了更多场域,并重新定义了空间功能与用户体验,使之成为传递文化、塑造品牌、激发创新思考的重要平台。在书店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过程中,策展逻辑同样被深度运用。书店内精心策划的展览,将阅读与生活方式连接,为读者提供了知识探索与文化交流的机会。策展式的运营方式,也将书店打造成集融合出版、知识服务功能于一体,具有知识温度和人文气息的城市文化地标与读者精神家园。
刘 迪:多维考量 不断优化 及时调整
作为一名书店策展人,需要对书店的品牌、店内的空间有深度的了解。与专门的展览空间或美术馆不同,书店展览一定要有益于书店空间,不能因为展览影响店内正常运营,也不能影响读者的阅读和消费体验。展览所传递的内容、表达的态度和观点,要与书店定位适配,展览所呈现的视觉风格也要与店内空间的整体设计风格相协调。为了让展览与书店调性相匹配,在展览的筹划期我们就反复打磨展览内容、展品和设计效果图,从市场传播角度、店面运营角度,多维度考量、沟通,并不断优化。在展览落地后,也持续关注店内顾客的反馈和社交平台的评论,以便及时调整展览内容和形式,实现展览效果的最大化。
李 京:做好展览规划 注重独特性与相关性
在展览的策划中,我倾向于选择更为亲民的展陈形式,让展品能够像图书一样融入书店氛围。针对每个门店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策划展览内容,确保与书店的整体风格和读者群体相契合。如某些门店会在书架上陈列展品,与图书相互映衬;而在另一些书店会打造一个专门的展区,突出展览的主题和内容。如在思南书局,以“书”为主题,我们推出的展览与多位作者嘉宾合作,向读者展示他们的跨界创作,包括出版人、评论家徐明松的“时间的记忆——徐明松微摄影展”等,这些展览体现了作家、学者、评论家们不为人熟悉的侧面,与专业美术馆的展览相比更有独特性。除了展览的布置,我也注重增加展览的互动性,让读者参与其中。如在思南书局的“一本杂志的诞生——《小说界》杂志展”中,我们设置了扭蛋机,并将《小说界》的金句写在主题小纸条上装入其中,抽中特别“彩蛋”的读者可免费获得《小说界》定制花朵立牌或茶巾等。
王晓烟:找到契合点 结果导向“更接地气”
如何策划“更接地气”的展览是我在策展中思考最多的一件事情。书店不仅可塑性强、潜力大,还非常贴近生活和观众,这种空间调性决定了我们的展览在保证文化性的同时,需要兼顾与读者的互动性和亲近性。因此,在展览策划之初,我们就先入为主地构建好“结果”,最大化通过空间利用、生活化语言物料、有互动性的延展活动等方面,在展览和书店之间建立很好的契合点。
张白白:“轻”形式提供有深度和分量的好内容
众创书局位于哈尔滨哈西新区,周围多新建小区、中学和高校,这决定了我们的读者客群是阅读基础相对较浅的年轻人。因此,在展览的表现形式上,更侧重年轻人的接受度。在策展中,我认为要内容至上,提供有深度和分量的内容,但表现形式要“轻”。如2023年,我们策划了世界各国文学奖项的主题展览,主slogan为“除了诺贝尔,这些文学奖也很ne”。“ne”是东北方言,意为“厉害”。展览刚一开幕就吸引了很多读者打卡拍照,恰逢哈尔滨旅游热,常常能听到很多外地读者学着东北话说:“你挺ne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