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产业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智慧书业新生态的新思考

  ■刘伯根(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探讨书业的新生态、新发展、新未来,很有现实针对性。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要发展,要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重要途径,文化是重要支点。而在文化建设中,阅读是最基本的文化建设,出版业是最基础的文化产业。

  在出版领域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大的机遇和挑战是适应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发展、构建智慧书业新生态,基本要求是完善战略布局,基本保障是优化战略路径,根本任务是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机遇和挑战:适应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发展

  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都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书业的每一个角落,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是:可能的高效能、高质量、大发展;挑战是:可能被弱化、被虚化、被边缘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书业内容生产的变革与机遇

  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和视频生成能力,正在逐步改变着内容生产的模式,帮助出版业丰富内容资源、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

  人工智能的生成内容虽然在逻辑上无懈可击,但仍然无法达到人类思考的深度和价值判断的精准度。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便利的同时,保持内容的创造性和思想性,避免被技术所“绑架”;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著作权问题、科技与学术伦理问题、文化安全问题等一系列的监管问题,确保其在出版业的应用中能够遵循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保障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

  数字出版:书业产品形态的变革与机遇

  从阅读用户的角度看,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5.70亿,同比增长7.53%,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占网民规模的比例,首次超过50%。2024年4月发布的《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9%,其中图书、报纸、期刊的阅读率分别是59.8%、23.1%、17.5%,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80.3%。

  从出版生产的角度看,2023年12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2年全球出版业报告》显示,数字出版占整个出版业的收入比例,日本最高,已达43.1%。2021年,中国的GDP是114.92万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11.91万亿元,文化产业GDP是5.24万亿元,文化产业占全国GDP的4.56%——接近5%的支柱产业标准;文化产业中,出版产业(含出版、印刷、发行)的营业收入是1.8564万亿元,出版产业占整个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15.62%;出版产业中,书报刊出版和出版物发行主营业务收入4769.29亿元,占出版产业的25.69%。

  另一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数字出版产业规模1.2762万亿元,包括10类产品,其中互联网期刊、电子书、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移动出版(仅移动阅读)这4类与传统出版紧密关联的数字出版的销售收入是516.87亿元,占书报刊出版和出版物发行主营业务收入的10.84%。

  这些数据说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书、有声书、在线阅读平台等新兴业态的兴起,不仅丰富了书业产品的形态、丰富了读者的阅读选择,也拓宽了书业的发展空间,为书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流量竞争:书业营销的挑战与机遇

  2023年,从渠道销售码洋构成看,平台电商规模依然最大,码洋比重为41.46%;其次是短视频电商,码洋比重为26.67%,超过垂直及其他电商(2023年码洋比重为19.93%),成为第二大销售渠道;实体店渠道码洋比重为11.93%。以2023年底的“董宇辉事件”为例,他所引流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唐诗三百首详析》一周内带动的销售,分别为180万册和30万册。这个挑战,一定程度上是以电商的低折扣、出版商的突破成本为代价的,既会打乱市场竞争秩序,也有可能重塑市场竞争秩序。因此,总体上应当加强引导,使其本着共赢的原则,朝着有利于提升业内外企业竞争能力与活力的方向发展。

  流量竞争与互联网紧密相关。至2023年底,我国互联网平台的用户,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账户数是13.43亿,抖音平台用户数量超10亿,QQ月活跃账户数5.9亿,微博月活用户达5.98亿。“小红书”拥有超过2.6亿月活用户,累计达到6900万创作者的网络,也成为带来书业新流量的平台。

  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出版内容的高效生产、产品形态的丰富发展、产品的高速传播和精准营销,构建智慧书业新生态,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书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但是,数字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其中,版权保护问题尤为突出。此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是数字时代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出版方在收集和使用用户数据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基本要求:完善战略布局

  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书业要构建智慧新生态,必须面向未来,完善战略布局,推动创新实践。

  坚持守正创新,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构建智慧书业新生态的前提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既要坚守文化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的新业态和新发展模式。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作为中心任务,努力推进出版业的中国式现代化,担负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优化产业链结构与配置效率,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出版业的产业链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我们要积极适应这种变革,优化产业链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合作,推动内容生产、编辑加工、印刷发行、营销推广等环节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行业的跨界合作,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和市场空间。

  相对于其他产业,出版业更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链全要素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增强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响应与调整能力,进一步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及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

  深化技术应用创新,构建智慧出版平台与生态系统

  第一,深化技术应用与创新,出发点是发展出版新质生产力。要不断强化人工智能与内容生产的深度融合,聚焦于人工智能与内容创作的深度融合,通过优化算法、提升数据质量等方式,使人工智能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并模仿人类的思维模式,从而创作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内容。同时,鼓励作者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创作,利用人工智能的辅助功能,提升创作效率和质量。

  第二,深化技术应用与创新,重点是推动应用的多元化。数字技术不仅限于电子书、有声书等阅读形式,还可以应用于更多领域。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为读者提供沉浸式阅读体验;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符合读者兴趣的内容;利用区块链技术,加强版权保护,确保创作者的权益。

  第三,深化技术应用与创新,落脚点是构建智慧出版平台与生态系统。通过构建集内容生产、编辑加工、宣传推广、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出版平台,实现出版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同时,加强与其他行业的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协同、共赢的生态系统。

  基本保障:优化战略路径

  强化党的领导、坚持体制创新,提高治理能力

  新时代以来,出版企业普遍实施了“党政一肩挑”的领导体制,完善了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三重一大”等重大决策在党组织、股东会、董事会或执行董事、经理层等各个决策主体之间,以及在纪检组织、监事会或企业监事等监督主体之间的无缝衔接,保证了党的领导与企业管理的深度融合,保证了统筹决策与有效管理。

  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强化目标导向

  衡量和引导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化指标体系、强化目标引导。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12月发布了《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在此前后,委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形成了课题报告,但没有作为行业文件发布。我的理解,出版业各类企业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制定一个全行业统一的指标体系,确实太难。但就每个出版企业而言,其发展是不是高质量的,还是要有结合自身实际的衡量指标,还是要用指标来引导。

  我以为,可以从7个方面进一步探讨、考量高质量发展指标,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落实到位。第一类也是首位的指标是政治质量。要做到政治正确、导向正确,社会影响积极健康向上,社会效益良好。第二类指标是产品及服务质量。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装质量、服务质量4个方面。第三类指标是产品结构与品牌特色。主要体现在企业承担的重点项目情况、获奖情况、产品线建设情况和再版重印率。第四类指标是创新驱动及融合出版水平。主要看4个比重:自主选题比重、数字化产品比重、在线销售比重、新技术应用比重。第五类指标是现代企业管理与人力资源水平。主要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情况、质量管理情况、财务管理情况、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情况等进行考量。第六类指标是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主要从图书销售码洋市场占有率与动销品种占有率、年销售万册以上图书比重、企业经营活动形成的媒体流量及受众满意度、履行社会责任与参加社会公益事业的能力、国际化水平及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考量。第七类指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从图书、报刊、数字化产品等出版物年销售收入和其他主营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全要素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进行考量。

  加强风险管控,提高治理能力

  出版企业面临着三大类风险,即政治风险、经营风险和廉洁风险。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版业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风险和挑战。出版企业必须加强分析研判,把握各种潜在风险因素,强化风险防控,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等,主动化解风险,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要在加强风险管控的同时,提高企业治理能力和水平。

  用好“第一资源”,激发人才创造力和企业活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出版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高质量发展更是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一要用好人才。出版企业应加强内部人才培养与外部人才引进,同时,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从源头上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要培养好人才。2010年以来,先后有4批共33家(有1家取消了,目前还剩32家)高校陆续开设出版专业硕士点,累计毕业出版专业硕士数千人。2024年,又新增出版专业硕士点8家;同时有18家高校正在申请出版专业博士点。

  三要做好产学研共建。2022年7月和2023年8月,先后在北京、天津两次召开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会议,第二次还同时召开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工作会议。相应地,中宣部、教育部推动两批共8所高校与管理部门、出版单位、行业协会开展共建工作,高校聘请的“业界导师”约有百人。202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对于进一步深化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发挥出版业现有人才优势,更好培养出版专业人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24年7月,韬奋基金会与邹韬奋学习过的华东政法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共建韬奋新闻传播学院、韬奋新闻出版研究中心。

  四要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激发人才创造力和企业活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目前仍然是制约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在出版企业中尤为突出。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出版企业也要、更要全面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吸引、留住人才,激发人才创造力和企业活力,推动企业创新转型和业态升级发展。

  (以上为作者在以“书香浸润社会,智慧引领未来”为主题的“Books New+书业新生态——面向未来的思考”研讨会上的演讲,略有删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
   第03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
   第04版:产业观察
   第05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广告
   第06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
   第07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
   第08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广告
   第09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专题
   第10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
   第11版:出版报道
   第12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广告
   第13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广告
   第14版:专题
   第15版:世界出版
   第16版:优案推介
   第17版:分销新视野/书店研学
   第18版:分销新视野/书店研学
   第19版:金牌经理
   第20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广告
   第21版:BK中国编客
   第22版:BK中国编客/特别策划
   第23版:BK中国编客/特别策划
   第24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广告
   第25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广告
   第26版:综合
   第27版:业者论坛
   第28版:精品精荐
   第2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30版:中国阅读周报/严选好书
   第31版:中国阅读周报/严选好书
   第32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广告
   第33版:中缝
   第34版:中缝
《中国琉球文献史料集成》出版发行
构建智慧书业新生态的新思考
基于“国家出版发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图书销售榜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产业观察04构建智慧书业新生态的新思考 2024-08-09 2 2024年08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