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12月4日,由书香羊城全民阅读活动组委会指导,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主办的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之“读懂广州”分论坛三在广州举行。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演讲。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局长陈晓丹出席论坛并致辞。全国各出版发行单位相关负责人等近200人参会。此次论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挖掘新科技的发展应用,探索新模式的创新之路,探讨出版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开启出版强国建设的思考对话。
出版工作助推文化强国建设。邬书林表示,虽然技术加速发展,出版业态快速变革,但是出版的本质功能依然未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版业与其他行业实现双向赋能、相辅相成、和合共融,经过出版的专业劳动,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加工、解析,形成系统化的内容,并向社会广为传播。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出版业提出了全新要求,出版机构如何精准把脉,跟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让出版发挥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社会功能,为新质生产力服务,需要出版单位认真思考并付诸实践。他强调,精准、权威、新知识是出版业发展的三大关键词,中国出版业也亟须完善出版产业结构,把专业出版与教育出版、大众出版作为内容产业的主攻方向。
“数字出版资源供给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对出版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数字版权可持续发展生态加快构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更加健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冯士新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出版业加速变革,劳动力、劳动对象和新生产资料呈现新特点,数字化、智能化成为趋势,新产品、新模式、新渠道、新业态不断涌现。
优质内容促进精品出版提质。广州出版社立足大湾区城市出版社定位,着力打造“小而美”“专而精”的出版特色,不断积累精品力作,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出版了《信仰——周恩来岭南纪事》等一大批传播科学理论、弘扬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出版优秀作品,《文学里的广州》等“读懂广州”主题书系,“金色故乡三部曲”等一大批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红棉少年”系列、“广府童谣”系列等一大批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少儿读物,满足了广州读者对于优质阅读资源的需求。
“纵观历史,出版是人类实现飞跃的最重要工具;鉴古知今,中华民族的千经万典源于优秀出版观。”中国线装书局总经理兼总编辑王利明表示,出版工作者要“为往圣继绝学”,把记载著述视为文以载道、追求不朽的伟大事业;“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把述经修典视为育人慧命的长久根基。
汇聚文化资源建设阅读之城。“先”“精”“联”“融”四字概括了广州出版特点。陈晓丹表示,广州出版敢喝“头啖汤”,早在1981年就创办了全国首个城市书展——羊城书展。40多年过去了,羊城书展仍然是每年8月举办的南国书香节的重要组成和亮点板块。30年前,广州创办了被誉为“神州第一书城”的广州购书中心。1425个公共图书馆、近130家实体书店和持续绽放的“花城书房”特色阅读空间,广州积极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城市的肌理。2024年,书香羊城全民阅读活动组委会通过拓展提升阅读阵地和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十进”活动,营造超大城市浓厚阅读氛围。持续深化全民阅读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进家庭、进公园、进基层,引导带动广大市民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18年前,广州启动了独具特色的全民阅读品牌“书香羊城”,18年来不断完善,已经形成“1+2+3+6+10”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
上海混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了《半小时爱上千年建水》等漫画图书,该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罗润洲表示,混知要争取用2800个《半小时》,讲好2800座城的故事。
融合出版助推传统业态创新。围绕“数智时代出版企业的新发力”这一议题,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潘伟志表示,新技术赋能出版,内容品质要高、产品要有特色、营销要精准。内容为王是根本,出版企业要拥抱技术创新,精准把握市场,实现选题精准策划,创造市场认可的精品。
“内容升级,由生产资讯向生产知识转型;传播升级,由纸媒传播向全媒传播转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何奎结合《三联生活周刊》的出版实践,向在场嘉宾讲述了构建全媒体出版传播格局的思路。
“文化数字化背景下,出版业迎来发展新机遇。”广州凡拓数字创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筠介绍,凡拓虚拟数智人集合AI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为读者提供知识整理和归纳、百科互动等服务,有效提升出版机构服务效率和教育质量。
论坛现场,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还与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意向书,双方将就精品出版、阅读推广、版权合作、文化交流等领域展开持续合作。
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董事长刘炬培与联合出版集团副董事长、总裁李济平,签署合作意向书。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局长倪谦与陈晓丹共同见证合作签署。(焦 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