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可
数字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并深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仅重塑了人们的生活,引发多元领域的深刻变革,也为文化数字化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数字文化是数字中国“五位一体”的关键一角与文化高质量发展“中国模式”的重要支撑。当今时代,推动数字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成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的核心要义。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文化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助力传统文化出圈出海等维度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日渐成为研究热点与前沿领域。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马晓悦教授、张窈副教授的新作《数字文化的崛起:生产、传播和实践》是对数字文化领域的深度剖析与全面阐释之作,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无疑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与现实价值。
著作关注到数字文化时代的传播者与受众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其角色与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变化要求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受众,深入探讨数字文化传播中的用户认知、行为模式以及传播效果的评价体系,这也是该书重点议题之一。围绕这一议题作者在书中展开了翔实阐述与实证探索,揭示了新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文化传播的内在规律与外在表现,提供了诸多颇为新颖且富有洞见的结论。这些结论不仅为人文学者细粒度研读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更为激发文化传播活力、推动文化数字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著作挖掘了短视频作为社交媒体平台信息传播重要载体的独特价值,在触发情感共鸣、生动展示国家形象以及有效传播数字文化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在此基础上,作者构建了数字文化传播中海外受众情感差异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这一模型不仅丰富了数字文化传播的理论体系,还为推动国家文化交流进程中的情感认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撑,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展现了在国际传播这一关键应用场景中,数字文化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促进对外文化贸易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该著作不仅关注数字文化在公共文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还深入探讨了数字文化传播的多重社会学属性,厘清了数字文化的脉络体系,揭示了其传播的本质与规律。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强调了数字文化传播不仅是传统信息传播的简单延伸,更是信息传播在内容、形式、范围等多个维度上的拓展与深化,这一观点无疑为数字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相较于以往研究主要聚焦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单一视角,该书更为宽广地审视数字文化,将其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呈现了在数字文化知识脉络梳理上的突破,展现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阔的学术视野。
综上所述,《数字文化的崛起:生产、传播和实践》以其深刻的理论洞见、丰富的实践探索以及独特的跨学科视角,成为数字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此书的贡献不仅在于文献资料的系统梳理和研究创新的攻坚,更在于其将数字文化的知识网络以一种体系化的方式铺陈开来,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清晰、全面的数字文化理论脉络与图景。同时,作者立足我国数字文化发展现状,提出了颇具现实指导意义的见解,为数字文化的实践应用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全书结构严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以传播链条中的四大关键要素——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为核心,精准把握并充分展现了数字文化传播的社会学本质,是数字文化概念界定、理论拓展、实践应用的全方位展示,是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
该书的两位作者均为来自科研、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长期从事数字文化相关领域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专业的学术背景、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精益求精的学术追求,其内容与思想会带给读者许多启发。《数字文化的崛起:生产、传播和实践》既包括深刻的理论探索,也包含丰富且深入的案例分析,从数字文化事业与产业两大重要应用场域出发,面向现实提出了可靠的发展之策,有助于推动文化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上为数字文化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学界同仁与业界人士而言,该书是一部值得深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