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叶(知识出版社总编辑助理)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神话题材科幻文学发展历程,深入剖析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雷池渔歌》为代表的中国神话题材科幻文学,在神话与科幻融合方面的探索,展现该书在文学创作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有着极为丰富的神话传说,蕴含着对天地自然、人类起源等方面的奇幻想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备了一些科幻思维的雏形,但那时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概念,所以只能算作是为后来的科幻文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到了晚清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传入,中国开始出现了具有科幻色彩的文学作品,不过这一时期的作品对神话题材的运用还比较简单和粗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破除迷信、“向科学进军”等大背景下,文学创作更多地侧重于科普功能,科幻文学与科普工作高度融合,但以民族历史与神话故事为题材的科幻创作并不多见。
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幻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1991年世界科幻协会年会在成都举办,促进了中外科幻交流,中国科幻作家更加关注如何呈现东方特色,创作本土化意识增强;另一方面,《科幻世界》杂志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众多科幻作家提供了优质的发表平台,推动了包括神话题材科幻文学在内的中国科幻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一批以神话为题材的科幻小说。如张静从1991年起陆续创作了《织女恋》《女娲恋》《盘古》等作品,这些作品不再只是简单地套用神话故事,而是将古代神话传说与科幻元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结合。
进入21世纪,中国神话题材科幻文学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在融合深度与广度上有了更大的拓展,作者们不再局限于简单地将神话故事套上科幻外壳,而是深入挖掘神话背后的文化内涵、哲学思想,与现代科学理论、社会问题等进行深度融合。同时,创作风格与主题也日益多元,既有从宏大视角重新诠释神话与宇宙关系的作品,也有从个体角度出发,展现神话人物在现代或未来社会中情感与命运的故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也为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视角,并且在国际科幻舞台上也逐渐展现出独特的东方魅力,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近年来,随着科幻文学与本土文化融合程度的加深,神话题材在当代科幻创作中呈现出愈发活跃的姿态。尤其是部分面向青少年群体的作品,在传承神话文化的同时,积极探索其与现代科学观念的契合点。著名科幻作家马传思的《雷池渔歌》便是一部典型代表,其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与价值指向等方面均体现出神话与科幻的深度交融,值得深入分析。
神话元素的巧妙运用
《雷池渔歌》是融合神话、民俗传说的少儿科幻新作,全书由4个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篇章构成。在书中,作者巧妙地做到了神话意象的引入与重塑。如在《巨龙之怒》这个故事中,龙这一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神话意象贯穿始终。开篇便通过讲述村寨里古老的传说,将龙与村寨的安宁紧密相连,龙被赋予了平息水患和瘟疫的神奇力量,就如同古代神话中龙掌管风雨、护佑人间的传统寓意一样,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到了充满神秘色彩的神话氛围之中。但文章并没有止步于传统的龙的形象塑造,而是随着故事发展,让龙以一种更为神秘且带有“危险”气息的形态出现。当小菘近距离接触龙时,龙展现出遮天蔽日的庞大身躯、坚硬如钢铁般闪烁着诡异暗光的鳞片、狰狞的头颅以及能带来强大冲击力的力量,这既保留了龙在神话中的超自然神性,又赋予了它新的、更具冲击力的形象特点,对传统龙的神话意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重塑。
该书在叙事上延续了神话的逻辑,比如文中提到福旺爹听从修行者指引,用被雷击的古木雕刻成龙,随后水患和瘟疫奇迹般地消散,这种借助超自然手段解决现实危机的情节发展,符合传统神话中依靠神灵、神器等元素来改变命运、化解灾难的叙事模式。然而,故事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当龙再次出现时,它带来的不再是简单的祥瑞,而是引发了一系列奇异且充满危机的事件,打破了传统神话中龙只代表祥瑞的单一叙事模式,龙的形象和故事发展更具复杂性和现代感,使古老的神话叙事逻辑在新的故事背景下得到了延伸和拓展。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该书借助龙这一神话形象以及围绕其展开的一系列故事,很好地传承了民间关于龙的信仰、传说等文化内容,让读者感受到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如祥瑞、权威等。同时,通过对九龙壁这一传统建筑元素背后故事的挖掘,进一步深化了龙文化在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中的体现,使古老的神话文化在现代故事的讲述中得以延续和展现,唤起人们对传统神话文化更深层次的记忆与共鸣,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文学语境中有了传承的载体。
科幻元素的融入与创新
作家马传思在故事中巧妙地引入了“高维生命”这一科幻概念,并将龙解释为高维生命,以此尝试解释龙为何能拥有神奇力量却又难以被常人看见等现象。这一概念的引入,为龙这种传统神话生物赋予了现代科学语境下的新解读,让神话与科学设想产生了紧密联系。在后续的情节中,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对“高维生命”这一相对复杂的概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阐释,如提到在高维生命面前,人类只是低维生物,所以高维生命有着人类难以理解的能力和行为方式,这使得读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这种科幻设定背后的逻辑,为故事增添了科学色彩和理性思考的维度。
书中提到科学家研制的“能量波共振器”这一科幻设定,通过描述其具备高度灵敏的能量感应器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将能量波转化为语音、图像或者其他信息输出形式,以此实现与龙这种“能量波生命体”的交流。这一设定有着典型的科幻作品中科学设想与技术创造的元素,就如同科幻作品中常见的发明某种神奇的仪器来探索未知世界一样。同时,基于这一设定,人物进行了相应的科学推理,比如探讨龙影响人类思维、干涉天气等现象背后可能的科学原理,认为龙作为能量波生命体可以通过特殊的能量方式对人类和周围环境产生作用,展现出科幻作品中基于科学设定去探索未知、解释奇异现象的特点,读者在感受神话奇幻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科学推理的严谨性。
《雷池渔歌》通过将科幻元素融入故事,促使读者思考传统神话中那些超自然存在是否能用现代科学概念去理解,比如是否存在其他形式的生命、能量能否以特殊方式构成生命体等前沿科学问题。激发了人们对未知生命形式以及科学边界的探索欲望,引导读者跳出传统思维定式,用科学的思维重新审视神话中的事物,这符合科幻文学启发科学思维、引导对未来科技与未知世界想象的重要功能。读者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不仅仅享受情节趣味性,还能对科学产生思考和探索冲动。
两者融合的效果与有益探索
神话与科幻融合无疑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与吸引力,神话元素带来的神秘奇幻感与科幻元素蕴含的科学新奇感相互交织,使得《巨龙之怒》既有神话故事那种引人入胜、情节跌宕起伏的特点,又有科幻内容带来的对未知探索的紧张刺激感。例如,小菘与龙近距离接触的情节,龙的神秘强大让读者充满好奇和紧张,而后续关于如何用科学手段探究龙的奥秘,又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双重阅读体验大大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吸引不同喜好的读者沉浸其中,无论是对神话故事感兴趣的读者,还是热衷于科幻元素的读者,都能在这个故事中找到吸引自己的地方。
在传统神话意象被重新激活的过程中,科幻不仅承担着叙事创新的功能,更充当了一种“文化转换装置”,将原本依托宗教想象和经验记忆的符号体系,转译为现代人可以理解并接受的科学隐喻。这种转译既是传统文化的现代适配,也体现了文学话语对“认同”与“未来”的双重建构能力。该书把传统神话故事放置在现代科幻语境下进行重新演绎,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它打破了人们对神话和科幻的固有认知边界,让古老的神话文化通过科幻的包装焕发出新的活力。以往人们可能更多地从民俗、传说的角度去理解龙的故事,而在《巨龙之怒》中,龙的故事与现代科学概念相结合,让读者看到了神话在现代社会中可以有新的解读和呈现方式,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切入点和表现形式,也鼓励更多人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幻进行融合创作。
《雷池渔歌》中神话与科幻的融合,促使读者深入思考神话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思考古代先民想象中的神话事物在现代科学视角下是否有新的可能,引导人类探究对世界从神话到科学的认知演变过程。故事让读者思考像龙这样在古代被视为纯粹神话的存在,如何在科学理论框架内找到合理的解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挖掘、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并结合科学思维拓展想象空间、创造新的文化价值。这种深度思考不仅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也对推动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有着积极意义,文学作品在娱乐大众的同时,还能起到启迪思想的作用。
总体而言,《雷池渔歌》将科幻与神话的融合为中国神话题材科幻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思路,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创作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