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森(新流文化总编辑)
目前,新流有三个口袋本产品系列。一是“阅读避难所”系列,前几种的主题是阅读,我们会把某个作者的所有非虚构作品阅读完毕,找出关于阅读的文章,再按一定的逻辑分章节去组成全新的作品,比如已出版的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艾略特的《当我阅读时我在思考什么》等。二是“随身轻经典”系列,以人类文学史上经典的中长篇小说为主,比如黑塞的《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薇塔的《激情耗尽》等。三是我们刚刚推出的“哲学咖啡馆”系列,首先上市的是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和加缪的《西西弗神话》。
“阅读避难所”系列有发货近20万册的大单品,“随身轻经典”系列1年发货也有25万册左右。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一年的市场洗礼,两个系列都有了相对稳定的客群,新出的单品都会有一定的基础销量和声势,这为我们后续的产品策划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度。
其实,我们最先锚定的不是口袋本,而是公版书。虽然公版书早就是一片红海,但我们实在无法拒绝公版书“0预付0版税”的成本优势、自带初始流量的营销优势以及经过时间验证的内容优势。通过对公版书市场的调研,了解其他公司出版的公版书风格,包括封面、销量、营销方式、定位等等,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想要破局,要么轻,要么重。
所谓的轻就是选一些介于中篇和长篇之间的经典著作。所谓的重则是把一些厚重经典作品做到最精美的状态。关于“轻”的尝试就是口袋本,很幸运,我们出版的第一本口袋本就得到了不错的市场反馈,让我们有信心深耕这个赛道。
从我的观察来看,适合碎片化阅读、具备社交传播属性、场景化阅读需求高的书适合做成口袋本,比如篇幅适中的公版书、门槛低的社科读物以及心理自助类等。另外,系列化潜力大的书也适合做成口袋本,比如很早就流行过的口袋本系列漫画、轻小说以及可读性强的大部头经典书等。
作为一家策划公司,我们大部分工夫都用在了策划端。以“随身轻经典”系列为例,我们想要在公版书红海突围,必须找出差异化。根据“阅读避难所”系列的市场反馈,我们将“随身轻经典”系列瞄准在“通勤、睡前”的碎片化阅读场景,选择接近手机大小的148×106开本,在封面上也没有追求先锋、扎眼的设计,更多的是想做得妥帖。产品选择上则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聚焦在策划时版本不是特别多的非热门经典,比如《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窄门》《激情耗尽》等。内容方面,好的译本是首要的。所以,我们的译本要么经市场检验过,要么寻找的是已有一定口碑译作的译者,比如《涅朵奇卡》选择陈琳译本。这本书火了后,读者反馈非常正向。至于注释,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版面的设计上能让读者阅读体验更好,而不是单纯为了营造多添加多少注释的宣传点。导读方面,我们一般都会采用两种方式:译者导读和名家导读(名家不一定指国内的知名作家,有时也会找国外名家对该书的评论作导读,购买版权后再请译者进行翻译)。我们为该系列每种书都配了插画,插画也尽可能找到国际知名画家获取授权。总之,我们在策划端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读者的阅读体验考虑,毕竟从商业角度来看,我们是为读者做书,不是为自己做书。
围绕口袋本这样垂直度很高的品类,我们的营销策略是从我特别推崇的手机行业学习的,链路非常清晰:锚定+触达目标用户、强化差异化卖点、整合营销+销售资源、占领用户心智以及长期品牌建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别的书不同的一点是,我们会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来做,效果也不错,比如“随身轻经典”系列主推的《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起量后,该系列其他产品的销量也随之增长。
对于文库本、口袋本的定价,我觉得不能“一刀切”,便宜可以是某本书或者某套书的卖点,但不能是所有口袋本的卖点。编辑在做策划时要尊重细分市场的需求,根据目标用户的消费习惯从尺寸、装帧、用纸、工艺等全链路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