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炜荣
2025年3月12日,第三期“闽韵讲坛”《神话涅槃·国漫新生》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作为主办方之一,厦门大学出版社多年来服务高校,深耕教材和学术专著出版,以“蕴大学精神,铸学术精品”为出版理念,积累了不少学术资源和优质作者,尤其在闽台文化、福建区域史、经管法律等方向有突出表现。近年来,随着出版媒介变化、阅读阵地的转移,厦大社同样需要拥抱融合出版新趋势,整合资源,寻找新的突破口。作为福建省内唯一的大学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依托相关政策,借助新技术,结合自身的地缘优势、学术背景等多方因素,立足于福建的文化基础,推出“闽韵讲坛”品牌系列活动。
“闽韵讲坛”是福建省高校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厦门大学出版社建社4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活动以“书香八闽,悦读四季”为主题,与福建省各高校图书馆、各地书店携手合作,每月邀请知名学者、图书作者进行主题学术分享。通过精品讲坛形式,促进馆社互动交流,回馈读者,助力省内高校图书馆建设。
截至2025年4月,“闽韵讲坛”已举办三期。第一期与闽江学院图书馆合作,邀请闽江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金晖教授,分享《无器不髹——亚洲漆文化圈》主题讲座。第二期与琥珀书店合作,邀请《玉扣纸:闽西手工造纸业的社会史研究》作者、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陈瑶,纪录片《玉扣纸》导演鬼叔中,玉扣纸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胡铖作为嘉宾,举办题为《一纸书香,岁月温润——玉扣纸的历史与情怀》的主题分享会。第三期与厦门理工学院图书馆合作,邀请出版社作者、厦门理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姬喆分享《神话涅槃·国漫新生——从〈哪吒之魔童〉系列看中国动画中传统文化符号的设计重构》主题讲座,并与厦门理工学院教授、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景福,厦门理工学院副教授、设计艺术学院数字媒体系主任丁鹏,动画导演周鋆懿展开对谈分享会。
在三期活动圆满落幕之后,主办团队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
内容迁移再生产,树立学术出版品牌。一方面,讲坛围绕出版社既有图书选题,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深度解读,挖掘图书背后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以讲座、访谈、短视频切片等形式进行内容再生产,与纸质图书形成互补,延伸图书价值链。讲坛催生了多元化的“套装”内容,开发“图书+”套装产品,构建了以图书为核心的内容矩阵。另一方面,“闽韵讲坛”邀请专家学者聚焦热点,分享研究成果,打造交流平台,提升了出版社的学术品位。
搭建图书宣传、阅读推广新通道。“闽韵讲坛”的实践表明,出版机构通过系统性数字内容生产,有望将小众学术资源转化为大众阅读素材。这种“文化讲座—数字转化—阅读推广”的三阶模式,为全民阅读提供了可持续的内容供给方案,特别适用于地方文化传播领域。
整合现有作者资源,开发优质新选题。“闽韵讲坛”整合已有作者资源,提供了与潜在作者沟通联络的平台,为出版社挖掘作者资源、拓展合作空间提供了契机。讲坛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带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为出版社提供了丰富的选题资源。讲坛也为读者搭建了一个与作者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作品背后故事的机会,促进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
新媒体数字资源生产、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引擎。传统出版社需要积极拥抱新技术,生产优质新媒体数字资源,才能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赢得更多读者。讲坛的举办推动出版社人才培养实现三个方向的转变:一是突破传统编校边界,从文字编辑转向内容策划,强化选题策划与资源对接能力;二是跨越介质壁垒,从单一产品制作转向全媒体运营,涵盖音视频制作与新媒体矩阵运营;三是超越文本输出,从文本内容生产者转向知识服务者,建立用户思维,提升活动组织能力,培养复合型出版人才。
出版社、图书馆、书店多方合作的新桥梁。“闽韵讲坛”的举办为出版社、图书馆、书店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促进了信息共享和资源互通。通过活动的举办,出版社可以与图书馆、书店合作共建公共阅读空间,例如在图书馆、书店设置出版社专柜、主题书架等,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闽韵讲坛”在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短板和缺陷,需要在未来活动中加以调整和完善。
平衡学术性与大众化。讲座选题维度相对单一,或学术讲座过于艰深导致大众参与度低,或通俗化活动缺乏学术支撑,未能体现大学出版社的文化引领作用。后续考虑分层设计活动形式,如设置“学者对谈+文化体验工作坊”的复合模式,或结合厦大社的地方文化书籍,开发配套讲座与互动环节。
拓宽传播渠道,增强数字化融合。依赖线下场景,线上传播碎片化,仅通过公众号推文或直播,系统整理的数字资源沉淀不足,影响长期影响力。后续将在视频平台建立“闽韵资源库”,继续对现场讲座内容精加工,通过二次剪辑将讲座精华内容转化为短视频、电子特辑,通过厦大社自有平台及与各个高校官方账号联动分发;开发文化IP衍生品,如讲座书签、相关主题纪念品,增强传播黏性。
挖掘地域特色深度。对“闽韵”的诠释更多停留在民俗层面,缺乏对闽文化现代性、国际化议题的探讨。后续考虑联合厦大海洋学科等学术机构,策划专题系列,如结合现有出版物的海洋相关选题,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文化叙事,强化讲坛的独特性。
资源整合与跨界联动。活动主体以出版社或高校为主,未能有效联动政府文旅部门、本地文化企业及民间团体,资源整合效率偏低。后续考虑打造“出版+文旅”生态链,例如与厦门文旅局合作推出“闽韵讲坛·走读厦门”线路,将讲座主题与实地参访结合;联合本土文创品牌开发限定版讲坛周边,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双赢。
构建长效反馈机制。讲坛缺乏对参与者需求的动态跟踪(如通过问卷、社群互动收集反馈),导致内容迭代滞后于受众兴趣变化。后续考虑逐步搭建“闽韵读者”社群,定期举办线上话题讨论与线下沙龙,利用出版社作者资源开展“读者点题”式定制讲座,形成“策划—执行—反馈—优化”闭环。
“闽韵讲坛”的实践表明,出版机构若能立足内容优势,以创新思维重构生产传播链条,生产优质新媒体数字资源,是完全能够在媒介融合时代开辟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提升影响力。这为其他出版社在媒体融合时代寻求突破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