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缓缓合上徐晓明教授所著的《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实践》,抬眼望去,窗外的哈尔滨已被暮色笼罩,天边似被晕染成了温润的琥珀色。这座素有北方工业重镇之称的城市,既承载着“共和国长子”往昔的辉煌与厚重,也跳动着数字经济的脉搏。当书页间的理论与现实图景交织,我分明感受到一场生产力革命的脉动——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深层嬗变。
在历史褶皱中寻找新质基因
徐晓明教授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锚点,将新质生产力的诞生置于人类文明的长镜头下。从蒸汽机的轰鸣到量子计算的微光,从机械化大生产到数字孪生的虚实交融,每一次生产力跃迁都伴随着生产要素的重构。书中“新战略、新理论、新动能、新产业、新制度、新探索”的六维框架,恰似一把解剖刀,精准剖开了新质生产力的肌理。
在“新理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章节中,作者提出的“生产力三要素跃迁论”令人耳目一新。当数据成为第五生产要素,当人工智能重塑劳动资料,当合成生物拓展劳动对象,传统生产力的范式正在瓦解。这种变革不是渐进式改良,而是基因层面的突变。
最触动我的是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论述。作者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不在于单一技术突破,而在于全要素协同创新带来的效率跃升。这让我联想到哈尔滨正在推进的“数字龙江”战略——当传统装备制造业插上工业互联网的翅膀,当百年老厂的机床开始“思考”,这种质的飞跃正是新质生产力最鲜活的注脚。
在矛盾突围中开辟新赛道
书中对新质生产力实践路径的探讨,充满了辩证思维的智慧。在“新产业: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章节,作者既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又不忽视传统产业的改造价值。这种“新旧共生”的视角,在东北振兴的实践中尤为珍贵。当沈阳机床的智能工厂与长春汽车的自动驾驶试验场交相辉映,当大连的“智造”船舶与哈尔滨的“数字粮仓”形成共振,东北老工业基地正经历着凤凰涅槃般的蜕变。
对制度创新的剖析,展现了作者的现实洞察力。在“新制度: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创新体制”部分,关于数据要素流通、新型举国体制等论述,直指当前发展的痛点。这让我想起黑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通过建立数据交易所,将沉睡的政务数据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这种制度破冰,恰是新质生产力茁壮成长的土壤。
在范式转换中寻找存在坐标
这本书引发了我对自身角色的深刻反思。在“新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章节中,作者提出的“新型劳动者”概念,让我意识到在这场生产力革命中,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当网约车司机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路线,当农民通过无人机播种施肥,当教师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授课,我们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参与着新质生产力的创造。
书中关于“人机协同”的讨论,触及了当代人最深层的焦虑。作者既肯定人工智能带来的效率提升,又警示“技术异化”的风险。这让我联想到哈尔滨某制造企业的转型案例:引入工业机器人后,虽然生产效率提升了很多,但也导致部分工人面临技能断层。如何在技术进步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新质生产力时代必须破解的伦理命题。
最让我心潮澎湃的是书中对“未来产业”的展望。当量子计算、脑机接口、可控核聚变等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人类社会的发展范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我仿佛看到了哈尔滨冰天雪地里崛起的“未来之城”——那里有悬浮列车穿梭的量子通信网络,有垂直农场里生长的合成粮食,有数字孪生构建的智慧城市。这种未来图景,既需要科学家的智慧,更离不开每个普通人的创新实践。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实践》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份时代宣言。它让我们看到,在传统生产力的茧房之外,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新世界正在破壳而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运行规律,更在于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创新火种。当我们合上书本,投身于这场伟大的变革时,我们既是见证者,更是创造者。未来已来,让我们以新质之名,重构属于我们的时代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