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琼
2025年应该算是中国AI的爆发元年,这一年的春节因为DeepSeek被美多维度打压与制裁的新闻登上热搜,很多国人这才知道DeepSeek,然后开始大规模下载。大家这才发现,我们国家的AI已经发展到如此的高度。于是,之后的几个月,AI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文字工作者来说,有AI的加持简直如有神助。很多作者写的人、神和神人都看不懂的句子,AI两秒钟就能改通顺,甚至还能顺带润色。除了改句子,AI的绘图功能也同样强大,于是我开始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版与AI的深度合作。
作为一名从业15年的中年编辑,常年编的都是一些学术作品、地方文化、教辅,这些趣味性不足的定制产品,加上图书市场的萧条,市场书成了极具风险性的项目。“五行出中国”的第一册《消失的密信》,因为作者获得文艺基金,加上作者既是作家又是画家,书中的插图由他亲自操刀,减掉这些成本,这才斗胆投入做了第一册。但作者常年画的是风景画,画风不是当下孩子们喜欢的风格,而且手绘要花费很长时间,无法修改,也很费作者的精力,于是我们决定第二册《神秘的武器》的插图用AI来做。
AI制图虽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2025年之前AI做出来的图片还是有很浓的“AI味”,很多都能一眼看出是“AI制品”,这也是我们一直没有尝试的原因之一。但2025年AI似乎经历了爆发式提升,与我们合作的数字公司给的样图,已经看不出太多AI的痕迹。
合作开始,我便摸着石头过河。第一步是确定全书的画风。因“五行出中国”是一套中华少儿奇幻冒险小说,也可以简单地说,这是一套少儿武侠小说,国风是它的基调。所以,我们最终选择了国风漫画,再加上一些水墨的画风,整体柔和灵动,又符合当下孩子的审美。AI制图与手绘的一大不同,便是它的不确定性,所以确定画风非常重要,编辑要牢记这个画风的特点,不然很容易跑偏,出现同一本书里的插图看起来不是一个风格的情况。我们在实操过程中,就常常出现画风不对,“AI味”渐浓的情况。AI虽然出图速度快,但它比手绘的修改次数要多很多。最多的一次,一幅小图改了十几稿才呈现出令人满意的效果。所以很多时候,AI出图后,还要经过后期的修图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当下的AI还不能十分准确地“指哪儿打哪儿”。
第二步是先画书中一些武器的小幅图片,用作版式素材。有的武器有历史痕迹可循,有的武器文中有几句关于外观的描述,大部分武器没有描述只有名字,是作者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些武器的外观便只能靠想象。网上找古代武器的图片、找参考图、自己先用豆包等软件绘制初稿,这便是这一步的工作步骤。有样图,AI绘制就不容易出错,这是我掌握的第一个AI绘图的经验。后面的大幅插图我也按这个步骤进行,节省了非常多的时间。
第三步和第四步是绘制书中主角的人物图和全书的插图。因插图中会多次出现主角形象,所以这两个步骤是同步进行的。目前的AI技术还不能让每幅图的人物形象固定,尤其是面部细节,所以插图中的人物大多使用远景或侧面,以规避这个问题。景物是AI制图的强项,尤其你输入的提示语越少,它的想象空间就越大,出来的图也就越让人惊叹。但《神秘的武器》毕竟是一本少儿武侠小说,光有风景图孩子也不爱看,一定要有一些动作场面的插图。动态人物,目前还是AI制图的短板,尤其是打斗的场面,没有手绘灵动。最后我们通过修图技术的加持,完成了一些打斗场面图的绘制。
大幅插图AI绘制的难点其实和手绘图是一样的,那就是要找对书中适合绘制插图的场景,即小说里的关键画面,这很考验编辑的综合能力。找到一个关键画面后,编辑要先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将书中文字转换成画面,然后打开AI绘图软件,再将脑海中的画面转换成文字描述。常常是我觉得我找到了一个关键画面,但经过这两重转换后,AI并不能画出一幅理想的画面,只能作罢。
从最初的手写稿,到后来的电子稿,再到现在有AI的加持,出版的内核仍然是人,是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同的只是工具变了,载体变了。AI绘图,提高了出版效率,这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让没有绘画基础的编辑也能成为制图者。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出版人作为文化的先锋,必须要勇立潮头,主动拥抱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