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传媒中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都商报》:革自己的命
陈海泉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实习记者 高 敏

  陈海泉说话逻辑性极强,他理性,冷静,侃侃而谈《成都商报》的发展史和未来规划。面对过去他充满自豪,也不惧怕未来。以经营者的商业逻辑和改革者的魄力,打破思维定势,主动融合,拥抱传媒变革。

  起步于1994年的《成都商报》,在20余年的历程中,历经纸媒发展的黄金期与当今的下滑期,从商报到都市报,从都市报到主流大报,再到传媒集团,不惧挑战主动变革,实现了连续5年蝉联全国都市报广告投放价值第一。《成都商报》骨子里就有着创新求变的市场基因,面对报业“寒冬”,《成都商报》总编辑、总经理陈海泉在困境中谋篇布局,在逆境中借势转型,瞅准跨界营销之势,紧握机遇。

  宁为先驱,不做先烈

  《成都商报》自1994年创刊起,便颇具“变革基因”。

  创刊第二年,陈海泉就将当初的商业类媒体定位为都市报;面对都市报野蛮生长下的鱼龙混杂,陈海泉2003年提出走都市报和党报以外的“第三条道路”——主流大报。此间跨地域办报也取得佳绩,《每日经济新闻》已成全国性财经报纸的品牌之一。同时还兼办杂志、电台和电视台,形成多媒体集群。陈海泉将这种传统媒体之间的共享和互补称为“媒体融合1.0版本”。

  2010年是《成都商报》“最红火”的时候。广告增速不断提升,每年增长1个多亿,但增长越快,陈海泉内心反而越惶恐。他感到传统媒体的事业天花板越来越近,他预测道:“报纸一旦出现下滑,一定是断崖式下滑。”深重的危机感令《成都商报》必须进行新媒体转型。

  于是,在2010年,《成都商报》成立了新媒体实验室,开始尝试新媒体转型。但陈海泉认为新媒体“看起来很美,实则很残酷。”虽然部分获得诸多融资新媒体引人注目,但更残酷的事实是每年也有成千上万新媒体在“关门”。因此,《成都商报》力求稳妥,“比最激进的慢半拍,比最保守的快两步”,在新媒体的“战场”上,他们要做先驱,而不是先烈。

  接下来的几年应该说是《成都商报》新媒体转型的“蛰伏期”,直到2013年,新媒体转型终于从实验室转向实战,提出了“项目化、公司化、资本化”的经营理念。

  项目化力图改变之前凭借兴趣小组搞新媒体的状态,每做一个新媒体项目,先将其思路和模式论证清楚再行动;公司化是指变革报社管理体系,一旦新媒体项目条件成熟,便独立成立公司,以便匹配与新媒体相适应的灵活体制和机制;资本化则延续《成都商报》一贯的商业逻辑,引进社会资本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依托此战略,《成都商报》树立了“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的指导思路,他提出了一套新媒体生产标准,第一条就是“标题第一,内容第二”,要把内容中最吸人眼球的东西用在标题上。此外,几年前陈海泉就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着力打造技术团队,将来他们的人才队伍将呈“四四二”阵型,40%做内容,40%做技术,20%做运营。

  得区域者,得天下

  《成都商报》目前的新媒体产品规划主要分为3个板块。

  第一个板块是《成都商报》APP。值得注意的是,这款APP名称中并没有“新闻客户端”的字眼,目标是以新的形式和载体解决市民的实际问题。在陈海泉看来,单纯做一个新闻类客户端已经没有前途,早有网易、腾讯等网络巨头将用户瓜分殆尽。《成都商报》APP是希望解决老百姓既离不开、但使用频次又很低的事情。因为市民的生活刚需基本已被滴滴打车、大众点评等垂直APP满足,《成都商报》则另起炉灶,将重点放在民生及活动。

  《成都商报》一年举办的活动多达100多项,去年颇具规模的“我看未来20年”活动请到了王健林、雷军、柳传志、宗庆后、王中军等诸多商界大佬,向市民免费提供门票,但前提是必须上《成都商报》客户端抢票,借此增加客户端和用户的互动联系。此外,这款APP重拾都市报曾经的重要栏目——民生投诉,解决市民生活琐碎烦恼。市民通过APP进行投诉,《成都商报》凭借自己的采访力量督促政府部门关注,倒逼被投诉者解决问题。

  《成都商报》起步于区域,陈海泉深知区域才是自己的优势所在,他认为“得区域者得天下”。《成都商报》正在引进一家互联网公司参股,并希望在全国区域性媒体中做出一个样板,“第一笔钱就通过把样板卖给其他都市报来赚取”。陈海泉如此计划。

  第二个板块是社交媒体。《成都商报》开发了一款针对“屌丝”群体的移动社交类媒体——“谈资”,模仿美国的Buzzfeed,靠病毒式话题进行病毒式传播,上线两个月就吸引了15万用户。现在已经有客户主动投放广告,每月大概有二三十单广告。

  第三个板块是市民生活服务平台。《成都商报》已经开始布局,主打使用频率和依赖程度都高的服务,锁定在医疗、教育和交通3个领域。目前比较成功的是“四川名医”,意在打造四川地区最大的病友圈、医患之间及患者之间的社交平台。目前已组建36个病友圈,粉丝很快突破了10万。有了用户,随之而来的精准化营销的盈利模式便已清晰。目前首期融资2500万元,即将单独成立公司。

  分拆多个创业平台

  借新媒体融合之力,《成都商报》经营模式也在变革。陈海泉认为,首要是经营理念转型:“通过报纸广告+数字营销+电商+活动营销,打造区域性整合营销平台。”目前正在组建《成都商报》数字整合营销公司,满足客户的多种广告营销需求,同时也在组建大数据中心,未来交于数字营销公司使用。

  除自身新媒体平台之外,《成都商报》也在整合多个渠道。比如取得了腾讯广点通独家代理资质,作为新型的网络广告投放平台;一直在电商领域谋求发展,同阿里巴巴和京东两大电商平台合作,今年5月底上线了淘宝成都特色馆,9月份建起了京东成都特色馆。最终通过整合营销、电商、报纸广告和网络营销,在区域内形成闭环。

  在战略上,《成都商报》也将进行巨大变革。陈海泉计划将《成都商报》“由一艘航空母舰,拆成一个个小舢板,分别组建创业平台。将单独成立活动营销策划公司、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数字整合营销公司,以及《成都商报》APP公司,‘四川名医’也将独立成公司。”

  对于传统报业,人才流失的加速无疑是巨大危机。然而在经营模式的转型中,《成都商报》的人才模式也随之变革,为传统报业留住人才,转危为机提供有益借鉴。随着《成都商报》的一分为六,将配以全新的体制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陈海泉提出让团队持股,将他们的命运同项目绑定,有效实现人员的分流和转型。不久前,刚签了活动策划公司人员分流文件,目前公司的二三十人直接和报社脱钩,进入新公司,公司每年带来的利润“或比报社的日子更好过。”

  如此,不仅在报业剧变时为员工提供转型之机,也将报社原有包袱减轻,从此“轻装上阵”。陈海泉的计划已经在逐步推进,预计在今年底之前全面完成人员的转型和分流,报纸只保留精干的核心团队,专心办报。

  面对报业剧变,“纸媒将死”之声早已盛传,而陈海泉认为,一切转型的前提,还是要办好报纸。他反而将现在很多人在放弃报纸的时期,当作自己的机会。“我相信这两年会有一批接一批报纸关门,之后市面上就剩一两家,其中就有我。”

  新媒体初期的影响力还需依托原来的纸媒来整合资源。在陈海泉的认知里,相对于初创的互联网公司,依托于纸媒起家的新媒体别具优势。利用报纸原有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将现在的受众变成新媒体的用户,并整合广告、渠道、经营等多方资源。“四川名医”的用户在短期内突破10万,《成都商报》此前搞的“成都好医生评选”助力颇大,直接带来了5万多下载量。

  陈海泉认为新媒体借报纸之势,还有两三年的时间可以利用,他称之为黄金窗口期。要利用这个窗口期,迅速把报纸的影响力转化成未来新媒体的用户,如此新媒体才能够活下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集团产经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广告
   第05版:分销视野
   第06版:专题
   第07版:专题
   第08版:阅读推广/北京阅读季专题
   第09版:阅读推广/北京阅读季专题
   第10版:传媒中国
   第11版:世界出版
   第12版:世界出版
   第13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4版:观察·月览
   第15版:观察·月览
   第16版:观察·月览
   第17版:书评·社科
   第18版:书评·童书
   第19版:书评·综合
   第20版:书评·综合
   第21版:中国馆配
   第22版:聚焦
   第23版:数据
   第24版:专栏·观点
《婚姻与家庭》30年庆评选幸福榜样
《三联生活周刊》创刊20年 跨入新时代
《成都商报》:革自己的命
“和阅读”更名“咪咕阅读”
《文明》杂志推中国世遗特刊
英特尔超5亿美元布局物联网
《天涯》杂志纪念改版20周年
中国图书商报传媒中国10《成都商报》:革自己的命 2015-11-06 2 2015年11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