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均(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由《红楼梦》孕育的红学,历经百年风雨,现在已经同甲骨学和敦煌学一道,俨然入据 “20世纪中国三大显学”阵列,对海内外华人世界的影响不绝如缕。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国家战略的推行,《红楼梦》承载的中国文化元素精髓,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有效载体。据最新的不完全统计揭示:目前已有近40种语言的150多个篇幅不等的译本(其中包含了18种语言出版的36个全译本),将《红楼梦》的蕴藉和魅力传播到了世界五大洲。
然而伫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译本如此丰富的《红楼梦》,在异域读者眼中却并非我们奉为巅峰的无上之作,反而是多数意见指向的“世界文学中的二三流作品”。如此巨大的认知反差让我们情何以堪,同时也就催生大家从不同角度细究其源。撇开摘译、节译等不完整的传播文本不论,仅从全译120回的文本入手,我们已经可以体会到:《红楼梦》本是汇集几乎所有中国古典文化元素、充满复杂人际关系和象征譬喻、同时又高度体现中文艺术表现技巧的文学作品,一般小说注重的情节跌宕起伏、形象脸谱化鲜明等特征在其中体现并不充分,这就使得大多数译本所遵循的语义对等翻译策略,却是扬《红》之短而抑《红》之长。于是,从某种程度上看来,非汉语读者阅读《红楼梦》的效果,甚至还不如初窥“红楼”面目的汉语母语者。即便从译介的角度来说,译者也需要一部提点《红楼梦》关窍、明示《红楼梦》精妙的论著,才能更加自如地运用自己母语中的种种表现技巧,将《红楼梦》一书中当得起世界文学巅峰之作的生花妙笔,传递给相应语种的异域读者。
以《日本红学史稿》获得博士学位的孙玉明教授,深谙《红楼梦》国际传播的上述原理,他的《赏析》毋宁说也为非汉语译者细读《红楼梦》,提供了一扇更为直接有效的窗户。书中赏析,无不展示这部作品的壸奥点拨和已有《红楼梦》外语译本中公认佳构的关合之处,由此凸显《赏析》在《红楼梦》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价值。
投身《红楼梦》翻译事业并结出译本硕果的世界各国汉学家们,无不钟情于《红楼梦》,钟情于该书中包罗万象的中国文化精髓,他们也倾力亲为,在中外文化交流历程中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红楼梦〉赏析》一书的出版,从多个侧面体现出中文世界的红学家同异域译者的“英雄所见略同”——基于此,在新的历史时代,《红楼梦》及其承载的中国文化要素有望为更多异邦读者更为精准地加以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