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文学大师、国民作家。毕业于札幌医科大学,一度曾任骨科医生,后弃医从文,从事专业文学创作。以小说《光和影》获直木文学奖,以《遥远的落日》获吉川英治文学奖。2003年获日本政府“紫绶褒章奖”。2014月4月30日,渡边淳一因癌症逝世,享年80岁。
临近80岁的渡边淳一,以阅遍人间繁华的老年之态,回忆纯真洒脱的少年之姿,回归原点,一切还是最初的模样。
■刘 冰
4月30日,是渡边淳一逝世3周年的日子,而渡边文学也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自1997年问世以来,《失乐园》俨然已成了渡边文学的代名词,此后渡边出版的作品,也总免不了要被拿来与经典作比较。此次在国内首次出版的《我永远的家》,依旧是那个谈着“爱与性”的渡边淳一,却不是那个只谈“爱与性”的渡边淳一了。
《失乐园》,即便在渡边已经去世的今天,依旧少有如此“惊世骇俗之作”,而在还未如此开放的上世纪90年代,这部作品会引起巨大轰动,也便不足为奇了。当然,既是小说,自然有虚构的成分,但这震撼人心的“为爱赴死”,渡边没做,不代表他没有去想。在谈到《失乐园》时,渡边淳一说:“我曾经爱过一个人,当我想更多地爱她的时候,会突然感觉到一种近乎死亡的不安。”从这个角度来说,故事不完全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但情感却是真实的。时值中年的渡边淳一,将那个时期对爱的渴求与不安,对婚姻的彷徨与挣扎,通通倾注到《失乐园》中。因而,读的过程中,即使男女主人公在经历情爱的欢愉,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依旧让人难以摆脱如影随形的压抑之感,反而看似悲剧的壮烈结局,却终于让人大感酣畅淋漓。渡边淳一在《失乐园》中做了一次彻底的放纵,完成了对于“爱”的终极思考——以身死,爱永生。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樱花情结,文学作品中时常体现樱花的意象。在盛放之时美得惊心动魄,又在炽烈之时霎时凋落,如此一来,这美才会定格为永恒。《失乐园》则将这种樱花的“瞬间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谱写了一支荡气回肠的爱之镇魂曲,也是中年渡边追求爱之极致的内心真实写照。
如果说《失乐园》抓住了樱花由盛放到凋落,最为凄美决然的姿态,那《我永远的家》便透着一种繁华落尽、花瓣随水漂流的静谧之感。渡边淳一站在人生的尽头往回看,想必内心已不再波涛汹涌,而是云淡风轻了。
这部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自传体小说,开篇便是渡边淳一被认定为“命犯桃花”。这既是作家戏谑的调侃,也是对自己人生的高度总结。既然是渡边文学,文中自然少不了“爱与性”的话题,对初恋的追忆也好,“性觉醒”的体验也罢,都在诉说着一代“情爱大师”的成长。但与浓烈的中年情感不同,对于以唯美之态告别人世的初恋的描写,读来会遗憾,会感伤,却不似《失乐园》那般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写了大半生情爱的渡边淳一,在《我永远的家》中也首次触及了自己的其他情感: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战争之下对劳工命运的担忧、从小所表现出的诗歌天赋与文学之梦……作家的形象在这篇自传中变得丰满而立体。
文字简约而平淡,没有过多的修饰;风格恬静而明快,让人如沐春风。临近八十岁的渡边淳一,以阅遍人间繁华的老年之态,回忆纯真洒脱的少年之姿,回归原点,一切还是最初的模样。
对于没有读过《失乐园》的人来说,如果担心这部作品对感官的冲击太大,倒不如选择《我永远的家》来先了解一下渡边淳一。一如这四月时节,错过了樱之绚烂,感受一下樱之静美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