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晖 许一彤
学术圈“小白”对待研选题的相关文献往往“心中无数”,通常采取“大水漫灌”和按“题”索骥的方式检索文献,这就很容易由于文献过于杂乱而造成应接不暇。所以无论是指导研究生还是教授论文写作的课程,文献综述写作就都成了学术界无法回避的内容。
市场上关于学术规范、论文写作之类的参考用书俯拾皆是,美国学者加尔万父女共同完成的《文献综述写作:文献检索、文献分析、综述撰写的方法与准则》首次出版是1999年,2017年时已经出到了第7版,在美国有近100所大学作为教材使用。2022年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引进并出版中译本,这是一本入门级学术读物,分为4个部分13个章节,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一是事无巨细又言简意赅地告诉研究者如何寻找合适的文献,笔者称之为“跨越门槛”;二是保姆式贴心讲解学术写作中的“避坑”模式。
之于“跨越门槛”显然是针对“零起点”的学人而言,“事无巨细”和“言简意赅”貌似矛盾,实则是统一,我们从目录中就可以管中窥豹,作者的第3章是“为你的综述选择一个主题”,列了14个章节来论述这个问题,一步步地带着研究者写作,把人文社科类的写作精细化为条分缕析。看得出来,作者的问题都是从教学和论文实战中总结出来的,而且是一个问题附一个建议,针对性强。如“如果初步检索结果过多,应缩小主题范围”,这样就可以使研究更加聚焦。如“识别里程碑式的或经典的研究和理论家”,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有普遍性的,如果没看到经典文献,参考文献就无法呈现出来,研究成果就容易被诟病,而且还可能会被学术界认为学术判断力有问题,最起码高水平文献和低水平文献都分不清。实际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经典文献还是容易识别的,文献检索时可以通过增加限制性条件,或者根据下载量、引用量来判断。当然,如果能利用数据可视化手段,就更清晰了。
学术门槛不易跨越,尤其是文献综述的写作是有规矩的,北宋理学家张载提出“学贵自悟,守旧无功”。作者把自身的写作经验倾囊相授,可以减少我们走弯路。高等教育为我们提供的学术训练是极其有限的,大部分学者都是在摸爬滚打中锻炼出来的,要想突围,唯有多写,养成写作惯性。
之于“避坑”模式,我们认为是极其实用的,作者归纳出的大多数学术“小白”常见的写作错误,在写作时基本是习焉不察的。作者精挑细选的各种问题与笔者在学术实践中遇到的貌似很小的问题,实则是有共性的。如在第10章“初稿撰写指南”中,作者列了15个准则,其中准则一:从确定宽泛的问题领域开始,但要避免空泛的陈述;准则十一:避免冗长、泛泛的参考文献列表;准则十四:在学位论文或期刊文章的综述部分引用所有相关参考文献,都是在写作中需要尽量避免的。论文写作不能说字字珠玑,也要惜字如金,啰嗦和冗长在论文写作中就是空洞无物的同义词。任何堆砌文字的做法都被视为对“问题”的观照不够,是不可取的。近年来,各种层次的论文答辩均呈现出篇幅过长,且言之无物的情况,说得客气是研究者的写作能力问题,其实,就是未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作者从第四部分开始专门用两个章节,列了38个小问题:告诉研究者如何避免剽窃,以及要按作者姓氏字母的顺序排列参考文献、所有条目间都要采用双倍行距、对第二行及之后的行使用悬挂缩进、标注期刊标题及其卷号时使用斜体字、注意大写字母和标点符号等琐碎问题。这种细致入微的问题只有被行家里手纠正过才会深有体悟。
文献综述写作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前奏,通常是要“公之于众”的,白纸黑字马虎不得,坑就在那里,只有精讲多练不断纠偏,最后亮相的文章才不至于漏洞百出,惨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