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凯曦
鉴于新媒体和纸质图书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将新媒体与纸质图书相结合,形成多媒体融合的图书出版模式,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图书编辑重要的实践探索。在纸质图书中链接多媒体资源,主要是将视频、音频、模型、案例资料、题库、VR等链接进图书中,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或图片获取。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书中置入社群功能,创造读者与作者直接沟通的机会。将新媒体资源进行整合完善,转化为纸质图书,是图书编辑进行融合探索的另一条途径。
根据多媒体融合图书的发展现状和出版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转变思维 新媒体和纸质图书不是生硬地叠加,不是在纸质图书做好后增加几个新媒体资源,而是互为补充的有机融合。所以,图书编辑应从出版纸质图书的思维方式向多媒体融合图书转变,在选题策划之初,结合图书内容合理设计二者的融合方式,在出版的全过程中步步推进。
内容导向 新媒体和纸质图书无论以何种方式融合,其内容仍然是一本书的关键,要始终把内容质量放在首位,找准出版方向。
注重多媒体资源的审核 将多媒体资源融入纸质图书中,多媒体资源就构成了图书质量的一部分,且多媒体资源包含大量文字、图像、音频等信息,图书编辑一定要做好资源的审核工作,为图书的整体质量保驾护航。
提高个人素养 这对提升图书出版质量至关重要,对于包含了大量资源和信息的多媒体融合图书更是如此,其个人素养既包括纸质图书编辑应具备的政治素养、法律素养、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审美素养,也包括融合实践工作中需要的创新素养。
政治素养方面,图书出版工作肩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因此,提高编辑政治素养是新时代出版工作的必然要求。第一,图书编辑要强化政治意识,把好意识形态观,严格审核图书的政治导向,积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站位,同时关注行业发展新趋势、新理念,关注出版业发展新任务、新要求。第二,图书编辑应确保图书传递积极、正确的价值观,避免书中的不当观点误导读者,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第三,出版单位不仅是市场经营主体,也是向社会传播文化的主体,所以一定要兼顾社会效益。作为图书编辑,要培养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觉悟,重视图书出版的社会效益。
法律素养方面,首先,图书编辑应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与出版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理清相关责任人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对作者也应履行告知义务,尽可能避免出版过程中侵权行为的发生。其次,书稿中涉及的法律条文的引用、解释等,应逐条核对,确保引文无误,以免误导读者。此外,一些专业图书,其内容还要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如无特殊情况,应依据最新版标准、规范进行编写,以免陈旧、过时的内容出现在书稿中,失去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道德素养在编辑出版活动中也可以称为责任心。图书编辑好比一座桥梁,一边连接作者,一边连接读者。编辑要把作者的知识、思想进行加工、整理,包装成图书传递给读者。在这个过程中,编辑需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书稿中的每一处问题、每一个环节,直到这本书生命的终结。在道德层面,没有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图书编辑,但编辑自己要对每一本书问心无愧。
专业素养方面,图书编辑应了解图书出版的基本知识,并且不断补充学习。例如,应了解书稿加工的原则、加工方法,了解图书出版的一般流程,了解图书的用纸、装订工艺,了解图书的定价原则,了解图书的销售流程等。只有了解了一本书的“前世今生”,才能在图书出版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甚至在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知道如何处理。此外,某一专业领域的图书编辑还应了解该行业的需求和动态,出版符合读者需求的图书。
审美素养方面,多媒体融合图书与纯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不同就在于纸质图书这一载体。图书编辑应基于这种实体优势,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从图书版式编排、材料选择、色彩搭配、工艺采用等方面与美编配合,站在图书内容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建议,给予美编设计灵感,确定整体设计方案,最终使图书呈现出与内容相吻合的气质,带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创新素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容的创新,取决于能否捕捉到优秀的出版素材以及优秀作者,而这又取决于编辑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是形式的创新。多媒体融合图书就是一种形式的创新。在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编辑更要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活学活用,探索更多的融合方式,进一步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此外,在图书的销售环节也可以采用互联网的思维,通过预售、直播、众筹等方式进行互动营销,拓展图书多媒体融合的含义。
在新媒体环境下,图书编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做出了创新性探索。未来,以图书为载体,新媒体和纸质图书或许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融合。届时,或许我们已无法明确区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但整个行业的发展会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