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由《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姚海军主编、23位中国科幻作家加盟的“创想未来·中国科幻名家系列”丛书即将出版。这是一套专为9~15岁青少年定制的科幻入门读物,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发行。
该系列共10册:《电子梦幻》《钢铁咆哮》《机魂觉醒》《机械纪元》《群星呼唤》《时空幻境》《生命代码》《往日幻景》《星辰大海》《异星拓殖》。分别以元宇宙、未来战争、人工智能、机器人、外星生命、时空穿越、基因工程、古代科技、星际旅行、外星殖民为主题,每册收录一篇科普导读和数篇科幻小说。10本书10大主题,囊括科幻领域备受关注的热门类别,分类收录中国科幻发展史中的里程碑名作,并搭配包含科幻概念的解读、相关科技发展历程的简介以及对丛书收录小说作品的解读等内容的导读,帮助青少年读者形成具有整体观、科学性的科幻阅读体系。
自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最佳长篇小说奖以及《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创下票房奇迹以来,国内掀起了一阵“科幻热”。科幻文学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部分学校已开发了科幻校本特色课程。早在1903年,鲁迅先生就在自己的译作——法国科幻名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月界旅行》(《从地球到月球》旧译)的“辨言”中提出了科幻文学的重要价值。刘慈欣认为,科幻小说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从而为中国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科幻文学隐含着对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体认和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求索,对人类未来生存的想象产生了新的教育命题,启发我们增强未来维度,建构面向未来的教育学。正如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所说:“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科技时代,不读科幻作品就会像极度偏食的孩子,缺少最基本的营养,就会落后于时代。”(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