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淑珍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最有文化和精神内涵,同时又是辐射力最强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海外华人共有的、最能唤起他们“集体乡愁”的一个时间节点,最能引发全世界所有华人的共情——集中了如此多的“最”,当然值得大书而特书。近日出版的《印象春节: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一书可谓是应时的、填补空白之作,它集中了莫言、埃德加·斯诺、徐贵祥、雷平阳、徐则臣、胡学文、东西、乔叶等26位文学大家的28篇作品,呈现出不同年代、不同地域和不同经历的作家们对于春节、传统、人生和文学的理解,以不同的视角展现着“春节”赋予人们的不同感受,由此也引发着太多可能的思考。作为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我从三个方面来言说它的独特和价值。
璀璨的文学名家为这本书“增值”,它也充沛地展现了作家们的文学功力与情感所系。贵州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朱文迅在《印象春节》的首发式上曾谈到,该书的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及骏马奖获得者,其中70%左右是这些名家大家专为这本书书写的新作,能集中这么多的大家名家以“命题作文”的形式来完成,可能在文学出版史上也是为数不多的特例。在阅读中我能深刻地感受到那些名家大家的文字魅力,以及他们在其中真挚、深入而独特的情感注入。在《小时候的年》一文中,莫言以平和、日常的语调拉家常式地叙说着“过去的时光”,津津乐道于小时候的吃和节日习俗,慢慢地,我们会从中读出沧桑和感吁,读出让我们的心跟着一颤一颤的打动来;乔叶的《取暖》则以小说的笔触和经营方式为“春节”这个词赋予着种种的重量甚至是压力,优美、雅致的语言和故事中的凝滞构成张力也构成情绪的涡流;受到父亲“欺骗”、穿着姐姐的红花褂给长辈拜年的徐贵祥当然对那年春节记忆尤深,他似乎没在文字中添置什么,只是认认真真、娓娓道来地向读者讲述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儿,但仔细读来,却发现感触感叹已经包含在其中。说实话在阅读这本书的所有篇什的过程中,我曾多次地被他们扎实、有趣、有魅力的语言所吸引,更为他们包含在其中的情绪情感所感动。它的里面贮含着一个又一个情感的涡流,它以毫不用力的方式将我和我们拉入其中,让我们跟着这些大家名家的述说百感交集。如何在平和中说出厚重,如何在不渲染的情况下唤起情感共鸣,《印象春节》中的作家们可以说是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范本。
部分地,可以将《印象春节》看作是有温度的“民俗简谱”,它的丰厚与多样特别值得重视。这本大书中的名家几乎囊括了南方和北方,东部、中部和西部,甚至还选用了埃德加·斯诺的《在大理府过中国年》——他们向我们所展示的,是自民国时期以来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以来不同地域、不同家境和不同习俗中的中国年,是连接着他们的血肉、肌肤和味蕾的“民间传统”。莫言在讲述自己《小时候的年》时,枚举着从腊八开始的民俗“新年规范”,详尽、细致同时又包含着个体温度;胡学文提及张家口坝上地区剪窗花、贴春联的习俗并进行着比较;同样是关于春联,身处南京的鲁敏则“以父之名”描绘出的是不同场景和不同味道;葛水平《最隆重的节日——年》可能是所有作品中最具民俗性的散文了……来自广西的作家李约热,生活于云南大理的纳西族作家和晓梅,他们所提供的,则是与中原文化有较大区别但又有精神共通性的“春节场景”。
不止于描述,由“春节”引发的文化思考在书中也是一大亮点——而这也恰恰是“作家角度”才能提供的部分,是它区别于一般民俗读物的特点所在。譬如尹学芸,谈及过年,“除了除旧迎新,还有了检视自己的机会和心情。这一年过得咋样,都有哪些成绩和不足,做人做事还有什么需要改进,都可以藉此想个明白……”在她那里,春节是一个整理自我、重新出发的节点,更多地,被她赋予了自省。再譬如徐则臣,他承认:“十几年来,我正是在见证着‘年味儿’的日渐稀薄中开始了对春节的纠结”,“传统节日不单是物理时间上的一个个点,更是要借助这一个个恰切的时间点,来纪念和申张某种文化与精神。春节之承上启下、辞旧立新,既为终点又是开局,已是科学界定过的客观事实……岁序更迭,时节如流,一年之计在于春,天涯共此时的亲情团聚,身份认同的文化和情感共同体的建构与确证,等等。”它几乎是对春节和春节内涵的概括总结,其中也包含着对于年味日渐稀薄的唏嘘和遗憾,甚至有轻轻触碰到人的心脏让人感觉些许心酸的微点。“在这里,没有了年味儿的春节就是个小长假。而我们对此正习以为常。”(《没有了年味儿的春节只是一个小长假》)而作家东西则以独特的理解重新来定义何谓春节:“和劳累节俭以素食为主的大多数日子比起来,和鸡飞狗跳争吵不休呵斥声不断的大多数日子比起来,春节的生活有点梦幻,仿佛生活是生活的演绎,但我却从演绎中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样貌,即看到了我们憧憬的生活样板。我们期盼这样的生活,相信终有一天会过上天天都像过年这样的生活。表层是我们在继承春节的传统,但深层却是我们聪明的祖先用这个节日为后代描绘了一幅蓝图并让他们为之奋斗,不仅物质要丰富,精神还要文明……”在阅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名家大家在描述生活经验、个体感受和真实的人生故事的同时,往往还会埋伏下追问和反思,让我们对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重新感受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