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产业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是图书直播歪了还是思路歪了?

  ■赵宏源(上海世纪数字网络有限公司市场部运营总监)

  印象中,从图书发行体制改革以来,出版社就一直在指责冲击图书市场的外部对象。第一个被指责的对象就是二渠道(民营渠道),然后是盗版书商、网上书店、电商平台,再然后是自媒体平台。近两年,随着直播带货的迅猛发展,图书直播又成了新的被指责对象。这些对象被指责的原因无外乎低价倾销、拖欠货款、生产销售盗版图书、扰乱市场秩序等。不过有意思的是,出版社一方面指责这些外部对象的恶行,一方面在实践中却又默认甚至迎合这些恶行,很少反思自身的问题。

  在这些被指责的外部对象中,图书直播由于互动性强、演示直观、受众广泛等优势,销售量屡创新高,已经成为出版社营销的标配。但是与之相应是图书直播乱象也纷至沓来,上文提到的恶行更加严重,尤其是低价倾销问题,动辄以击穿底线作为宣传噱头。最终零售价格从4折一路下行,3折、2折直到10元以下,董宇辉、刘媛媛等的直播间甚至出现1元图书的超低价。难怪有人惊呼“图书直播这条路已经越走越歪了”,有人痛骂“只会靠突破底线的低价竞争的中国互联网商业逻辑是国人之耻”。

  图书直播间的超低价进一步强化了读者对图书价格的低廉认知。这种认知始于书刊交易市场,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二渠道为主的交易市场,平均零售折扣一般为8折。电商平台兴起之后,图书平均零售折扣被压缩到6折。图书直播的疯狂更进一步刷新了读者对图书价格认知的底线。这种认知无疑使图书本就不景气的市场更加萧条,利润进一步下滑,经营日趋艰难。困境之下,许多出版社运用自己痛骂的互联网商业逻辑,使出各种昏招。

  第一招是自有直播间大幅降价,甚至低于渠道商的进货折扣。2024年初,国内出版类媒体(包括期刊、报纸和公众号)发布了各自的新媒体影响力排名。在对不同媒体列举的头部账号调查后发现,它们的折扣普遍在5折左右,这个水平事实上还低于图书经销商的进货折扣。除了以去库存为目的的旧书、引流为目的的同行出版社图书之外,头部出版社的优质新书比例也不低,而且这部分图书的折扣基本都没有超过6折。

  第二招是高价低扣。这种做法其实早在20年前的二渠道中已经很常见了。不过当时的这类图书主要针对礼品市场,包装豪华,定价动辄几百元,甚至上千元,零售价格打到两三折司空见惯,所以多数正规出版社比较排斥、鄙视。随着图书直播在出版社的普及,可能受头部主播惊人交易额的强烈刺激,部分出版社开始在普通图书上也使用这种做法,集中于公版领域、少儿领域以及教辅领域等。

  第三招是攒书。攒书是北京土话里的一个词,大意是胡乱拼凑,显然是一个贬义词。它与高价低扣一样,也是从当年的二渠道学来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降低编辑和生产成本。不过受到近年来图书直播的刺激,这种做法更加普遍。公版图书、少儿图书、教辅图书、经管图书以及励志类图书是攒书的重灾区。受直播带货“九块九包邮”策略影响,出版社推出了“投流书”,粗制滥造、成本低廉,目的就在于引流。

  这些招数无异扬汤止沸,不但无助于图书市场困境的解决,反而强化了读者对图书价格的低折扣认知,甚至出现图书质量整体下降的错觉,加上新媒体和新兴内容产业的竞争,出版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戴维·B·马格莱比在《民治政府》中认为影响美国人投票选择的因素有三个,即政党认同感、候选人吸引力和问题。政党认同感指个人对某一政党的认同意识,候选人吸引力指选民对某一候选人背景、经历、领导能力以及其他个人性格、个人品格的感受和评价,问题主要是指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这三个因素经常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如果把图书产品看作候选人的话,那么政党认同感就是出版社品牌,问题就是读者关注的议题。出版业要摆脱当前的困境,就必须从这三个因素入手,进行合理规划。

  品牌的目的是与竞争产品区隔,提高读者的认同感。它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基于读者对出版社的专业方向、图书规模与质量、服务等三方面的认可形成,非一日之功。专业方向用凤凰传媒原总经理佘江涛的话来说,就是必须“明确具体出版门类,做深做透”“集中优势资源,集中关注力,实现帕累托最优”。图书规模系指垂直领域内的品种规模,从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层次化三个方向拓展,实现读者端最大限度的覆盖。出版社唯有通过这三个方面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切实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图书本身的吸引力包括内容、质量和表达方式等三个方面。内容首先指向保护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概念等。它决定了图书的基本读者群,确定了大致的市场规模。质量基本上是指《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所指的内容、编校、设计和印制等四项,不过要达到足够的吸引力,显然必须超越这些指标。表达既是思想、观点、概念等的外在表现,也是读者对图书最直接的感知。对于同一内容来说,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每一种表达方式都有其对应的阅读场景,须根据读者阅读场景的差异进行调整。图书运营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出版社品牌,它需要直面读者。在市场竞争中,出版社必须想方设法让图书本身成为关注的焦点,有时候图书本身的吸引力更重要。

  “问题”的本质是读者需求,它既是选题策划的起点,在读者需求信息采集、整理的基础上构思图书内容和形式,设计选题报告。同时它又是市场推广的起点,通过内容与读者需求的连接实现图书的市场效益。随着营销碎片化的发展,这种连接路径呈现碎片化特征,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更加缺乏稳定性,从而导致连接效率的降低。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唯有从碎片化的现状出发,一是通过议题吸引读者参与图书传播以及传播过程的二次创作,二是通过对连接路径的评估实现营销渠道的合理规划。

  议题指议论、讨论的主题或问题。从图书角度来看,它既是读者问题的条理化,也是图书主题的具体化。好的议题能够调动读者兴趣,提供读者思考与表达的无限空间,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能够激发读者更加全面、立体、深刻的思考,从而产生丰富的二次创作。相比于单向的核心卖点广而告之的营销传播方式,议题设置属于双向互动的营销传播方式。它建立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更容易激发读者主动传播的积极性,并通过二次创作形成新的传播节点,推动传播范围的继续扩大。

  有别于大众消费品的追求极致性价比的消费逻辑,图书营销实际上是内容的营销,更注重消费过程的读者互动。这种互动有产品体验过程中的细节沟通,但更多的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交流探讨。正因为此,对于内容与读者需求的连接路径的评估必须以后者为标准,而非简单的流量标准,筛选更为精准的潜在读者群。然后据此规划合理的营销渠道,既包括宣传渠道,也包括销售渠道。宣传渠道的重点在于设置议题,发现并整合潜在读者,提高传播效率。销售渠道的重点在于渠道定位和价格体系管理,平衡不同渠道利益,避免陷入价格泥淖。

  在上述三个要素中,品牌的塑造有赖于其他两个要素的成功,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图书吸引力和“问题”需要品牌的加持,更需要出版社本身的科学计划和经营。客观地说,当前图书直播之所以乱象频发,根源还是在于出版社的盲目跟风,缺乏对图书消费逻辑和直播平台消费逻辑的分析,更缺乏对读者需求的掌握。前天的二渠道如此,昨天的电商平台也如此,今天的图书直播何尝不是如此,未来如果产生更新的流通渠道或者交易平台大概也是如此。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直播或许仅仅是个背锅的,出版社的一些应对表明,他们还没有真正地反思自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稿/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中国好书/广告
   第05版:中国好书/广告
   第06版:集团产经
   第07版:集团产经
   第08版:中国好书/广告
   第09版:中国好书/广告
   第10版:世界出版
   第11版:世界出版
   第12版:中国好书·精品精荐
   第13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第14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本期关注
   第15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金牌经理
   第16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营销金案
   第17版:中国编客
   第18版:中国编客/特别策划
   第19版:中国编客/特别策划
   第20版:中国编客/案例解读
   第21版:融合出版
   第22版:传媒新媒
   第23版:产业观察
   第24版:阅读推广
   第25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26版:中国阅读周报/严选好书
   第27版:中国阅读周报/严选好书
   第28版:行情报告
   第29版:业者论坛
   第30版:业者论坛
   第31版:精品精荐
   第32版:精品精荐
   第33版:中缝
   第34版:中缝
是图书直播歪了还是思路歪了?
方法与例释:科技史研究的方法论与实证示范
发大愿,迈小步,走长路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产业观察23是图书直播歪了还是思路歪了? 2024-05-10 2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