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阅读/访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金莲谈乡村书写:土地给予我们的,无可替代

  ■受访人:马金莲(作家) □采访人:张中江(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作家马金莲的新书《亲爱的人们》最近由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80余万字的厚厚两本,被认为是这位“西海固女儿”迄今最好的作品。

  该书以西海固地区农民家庭马一山家三个子女祖祖、舍娃、碎女的奋斗故事为核心,从20世纪80年代末写到21世纪的当下,既有个人及家庭的命运史,又有整体易地扶贫搬迁的村庄、乡镇变迁史,还有中国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新时代以来的国家发展变化史。

  从构思到成书,马金莲用了10年时间。写完之后她发现自己头发白了一茬,第一次去染了头发。

  采访中谈到这部“吭哧吭哧铆足劲”所写的长篇,她坦诚的回答里,透露出对土地、对乡村、对那片土地上人们的热爱。正像书名所说的一样,有过多年乡村生活经验的她,在作品里投注了自己浓浓的深情和久久的凝望。

  □请问最开始构思时,是不是就想写80万字这样的体量?

  ■开始构思的时候就只想着写个长篇,确实没想到会写这么长。写进去之后,好像生活里的人物命运,牵引着你不由得写长。我自己可能把积攒了42年的生活经历和认识,憋足了劲儿都放到这个长篇里。

  书里的主人公是一个群体,大时代背景下的一个典型。要表现这样一个群体,那故事太多了。

  □书里有很多农事劳动的细节,写得很细腻。比如书里写到,挖洋芋是农活里最苦的。可以展开讲讲吗?

  ■这些农活是我干过、经历过的。我自己就觉得挖洋芋最苦。确实苦。因为你挖的时候,腰很疼,两个手磨得全是水泡,挖完之后还得有一个人拾。

  真正的农民一般也不会把自己保护得多好,还戴俩手套那么娇气。他就徒手去抓。捡一下午洋芋,你的两个手就不是手了,会变得又胖又硬,沾满了土,特别粗,而且洗不掉。土豆从土里挖出来,还是潮湿的带着泥。还要把它装到袋子里,抱到车上。

  □你写这本书肯定也去过很多村庄做调研。在你了解的情况下,还有过去那种极端贫困的现象存在吗?

  ■我觉得还真是没有了。我们得感谢党,感谢国家。像我们村移民搬迁,一些残疾人也搬走了。国家一直给发补助,每个月生活有基本保障。

  我觉得现在乡村主要问题还不是贫困,而是怎么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村,激发乡村建设的活力和增长点,让更多年轻人主动作为把美丽乡村建设好发展好宣传好。

  □书里还写了马德福这样受到大家尊敬的人。

  ■事实上马德福是一个乡贤的代表。中国最基层的优良传统是道德感的要求。我想把马德福塑造成一个有代表性或集中性的角色。比如乡村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有一个正义的象征,可以影响或约束大家。马德福年轻时当过队长,从人品道德各方面都是德高望重的形象。事实上在我小时候,村里确实有这么一个人,名字也带有福字。他不仅能治跌打损伤,还会给牲口接生,活到80多岁高龄才去世。这种人在乡村社会里非常有意义。

  □我看书里写到翻车的地方,洋芋滚得到处都是,大家都很善良帮忙去捡。

  ■现在很多80后,多数都在城里生活,或后来离开乡村去城里。很少有乡村生活经历像我这么丰富的。我一直有个愿望,想把乡村的日常生活,或者说我一直热爱的乡村,把它的原生态用更大的篇幅呈现出来。基于这样的初衷,我就吭哧吭哧铆足了劲写。

  具体到乡村生活中,可能平时大家人和人之间也会有磕磕绊绊,但在别人遇到大困难时,大家人性中的善还是会呈现出来。

  □我们的作家如何书写今天的乡村?

  ■我觉得一个作家,你要表现一个东西,首先要爱它。你不爱它,怎么才能深情耐心地去描述它?讲述它首先要爱,没有足够的爱,不要说打动别人,你连自己都打动不了。我对乡土乡村,到今天也是发自内心特别喜欢的心态。小时候走在路上,我就会注意到黄土路面上蚂蚁小虫爬过。我就在那看。小草长出来的样子,太阳落山的样子,我都喜欢看。可能骨子里有一种忧伤的气质,小时候不明白,长大后觉得,是不是天然就适合写这个东西表达这个东西。

  夕阳落下的时候,落在村庄上是不一样的颜色,落到哪里就是哪一块的颜色。照到黄土时,就有很温暖的感觉。土地给你的那种丰收感、获得感,我觉得不是别的东西能够替代的。

  □让读者了解中国乡村基层的情况,你会推荐哪些书?

  ■《创业史》《山乡巨变》,还有《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些作品好像绕不过去。我在写作之前,把这些作品又读了一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2024BIBF现场/集团
   第03版:专访
   第04版:优案推介
   第05版:优案推介
   第06版:优案推介
   第09版:综合
   第10版:2024BIBF现场
   第11版:2024BIBF现场/论坛
   第12版:2024BIBF现场
   第13版:2024BIBF现场
   第14版:2024BIBF现场
   第15版:2024BIBF现场/中外交流
   第16版:2024BIBF现场
   第17版:分销新视野/书业非书品经营研讨会
   第18版:分销新视野/书业非书品经营研讨会
   第19版:出版报道/案例解读
   第20版:出版报道
   第21版:阅读/访谈
   第22版:2024BIBF现场
   第23版:业者论坛
   第24版:精品精荐
   第25版:中缝
   第26版:中缝
马金莲谈乡村书写:土地给予我们的,无可替代
学者荣新江:带着使命感,满世界寻找敦煌
对新时代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阅读/访谈21马金莲谈乡村书写:土地给予我们的,无可替代 2024-06-28 2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