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民政协 政党制度 中国政治
○彭 现 宁莲佳
75年前,依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中国人民政协庄重宣告成立。历史画卷徐徐铺开,我们看到它汇聚了各方智慧,不仅成为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交流对话的平台,更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力量。
75年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央统战部原副秘书长张献生的著作《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内到国际三个层面,探寻求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透过此书,我们试图读懂中国优势。
以历史传承回答新型政党制度的必然性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开辟一条全新的政党制度道路?张献生通过深入探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结合史实,条分缕析,揭示了其历史的必然性和科学性。曾经有两条现成的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一条叫多党议会制,辛亥革命后仿效当时的西方国家建立了它,最终因为脱离了中国国情,偏离了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方向而破灭;一条叫一党制,即由一个政党专政,国民党选择了这条道路,倒行逆施,专制独裁,最终也走向灭亡。不论是多党议会制还是一党专政制,在中国的土地上都“水土不服”,那么,真正适合这片土地的政党制度是什么,它将如何应运而生呢?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给出了答案——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这是一种开天辟地的伟大创造,这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是在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的结果。
用有力事实证明新型政党制度的创造性
该书阐释了中国政党制度理论,并用实践事实,展现了中国政党关系的新形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是一党制,能清晰听见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的声音,它不是多党制,不存在轮流坐庄导致的恶性竞争。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又高度重视其他政治力量作为参谋和助手的作用,从根本上保证了国家政治稳定,形成建设国家的强大合力。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长期执政,不断凝聚、形成和扩大政治共识,避免了政党之间因政治分歧和争夺执政权而互相倾轧;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实现了政治参与,积极建言献策,协助共产党和政府维护好人民的利益。
张献生深入探讨了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实际运作,通过对具体实践的分析,详细阐述了这一制度在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具体作用,展示了其在实际运作中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从国情世情展望新型政党制度的成长性
张献生系统梳理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提供了全面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案例,最后从国内联系国际,揭示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不断适应和回应时代挑战中的动态发展和创新能力。他在书中客观地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是中国人创造的自己的政党制度,也对人类政治文明产生了贡献。同时,因其自身仍处于一个不断实践和探索的历史过程,仍需对外交流,汲取先进的经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立足中国国情,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和经验,但相应的也出现过问题和挫折。它不是一成不变,不是止步不前,它既然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必然有其兼收并蓄的特点和胸怀,不断汲取新的经验,与不同文明互学互鉴,进一步发展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状态。
张献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学术著作。这部书不仅是研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更是理解和把握中国政治发展规律的重要读物。
这里借用作者在书中的原话作为结尾:“在立足于中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充分汲取人类社会一切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一定能够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