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出版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作者身份反思行业,这位出版“老炮”有何结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聪聪

  近日,资深出版人、作家龚曙光时隔5年带来散文新作《样范》。提及龚曙光,出版同行并不陌生。他是《潇湘晨报》创办人、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任董事长。2010年10月28日,龚曙光在上交所挥槌敲响中南传媒上市的锣声,中南传媒成为我国第一支全产业链整体上市的出版传媒股。担任一家出版集团“掌舵者”10余年,可以说,龚曙光一直是出版发展大潮中的在场者、弄潮儿。

  近日,龚曙光的第三部散文集《样范》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中,他以生动的故事和朴素的笔法,从个人交往视角回溯了与韩少功、张炜、黄永玉、锺叔河、唐浩明、残雪等十几位文坛名家交往的点滴,致敬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湖湘样范乃至时代风尚。

  龚曙光的前两部散文集《日子疯长》《满世界》分别出版于2018、2019年。当时,谈及创作初衷及身份转换,他曾表示,在纯粹的写作之外,想通过亲历个人作品的出版,站在作者的角度体验和反思自己所在的出版行业。5年过去,这种体验和反思得出了哪些结论?对于当前出版行业的诸多焦点问题和同行们面临的困惑,他有何看法?在龚曙光参与新书首发式之际,记者带着一系列问题采访了这位履历丰富的“前辈”。

  认清行业的本质

  龚曙光的身份标签很多:作家、评论家、出版家、媒体人、企业家。

  从担任大学教师到历任湖南省文联理论研究室第一副主任兼《理论与创作》杂志执行主编、湖南省文联办公室主任、湖南通程国际大酒店执行总经理,再到创办《潇湘晨报》、担任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丰富的从业经历让龚曙光更注重“跳出”出版行业来看出版。

  他强调,出版说到底是个“小行业”“慢活计”,当了作家对这种本质体会更深。“从我做出版到离开不做出版,这些年社会和行业在发展,回过头来想一想,任何一个行当这样上千年或者几百年、几十年一步步走来,行业的有些本性不是技术或者说一般性技术能够彻底毁坏或替代的。”

  出版是个“小行业”。不可否认,尽管关系教育大计和国民知识素养提升,但从功能和容量等方面看,出版行业并非关乎“衣食住行”等国计民生刚需的大行业。龚曙光认为,如果脱离社会整体的环境和生态去谋划行业发展,很难走远。目前,我国每年出版图书约50万种。这个数量供大于求带来的问题已经很明显。“任何东西供大于求,都会不值钱、跌价。很多人认为书便宜了,大家就会读书,这恐怕是思维的一个向度。另一个向度是,一种东西满大街都是时,人们反倒不在意,甚至连它的功用都不被当一回事了。”

  为了把书卖出去,各渠道图书折扣不断压低,出版机构不得不“绞尽脑汁”变换卖书方式、寻求出路:从线下渠道花式推广到平台电商资源位争夺、自营渠道构建拼“家底”、直播短视频带货考验综合实力。然而现实是,图书市场下行趋势难以扭转,行业“马太效应”加剧、零和竞争模式下渠道疲软,短视频电商流量“见顶”,下一个流量高地难寻。“出版量很大、收益未必很大,甚至有些出版机构连成本都包不住”。龚曙光认为,片面追求出版量和规模所带来的行业“内卷”,背离了出版是个“小行业”的本质。

  当下,行业“内卷”带来的负面效应已不容小觑:内容创新乏力、同质化严重、渠道话语权大于出版链条上游的作者和出版方,流量书大行其道,从业者信心丧失,等等。经历较长一段时间粗放式发展的出版行业,追求短期繁荣大于长期价值的案例不在少数,各种形式的“泡沫”挤压优质产品的市场空间,“内容为王”向“渠道为王”“营销为王”倾斜,裹挟其中的出版机构艰难“求生”。出版精品化显然还有空间。

  出版是个“慢活计”。互联网带给人类的最大改变是消灭了时间、空间的阻隔,让各环节“加速”。然而,图书等精神文化产品,其生产和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距离。龚曙光强调,这是该类产品生产传播需要的“硬环节”。“一个文化产品的诞生,一定要保证它的时间周期,像种一季稻子、西瓜,需要多少天的光照,必须保证。光照时间短了、生长周期短了,稻子或西瓜的质量就不行。”优质内容的生产需要给予充足的创造和打磨时间。然而当下,艺术创作的时间节奏被互联网节奏深度影响并压缩。出版社给予作家构思写作以及修改提升的周期也大大压缩。公版书、编著书充斥市场,图书创作出版周期从按年压缩到按月甚至按天计算。优质内容的生产“10月怀胎,8个月就得进恒温箱。何况很多作品10月怀胎还远远不够”。

  龚曙光以自己的创作举例,即便写一篇1万字左右的散文仅需2~3天,但有时修改甚至会超过20遍,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样范》中写作家何立伟的篇章,从写完成型发给何立伟本人阅读,到这篇文章改定发布,龚曙光用了整整1年时间。

  出版传播的“过程性”。内容产品的传播是期待与满足的过程。信息传播迅速、物流便捷的当下,读者从看到图书信息产生期待到下单购买,再到拿到手周期“太短了”。“好的艺术作品不应该是快销品”。龚曙光提到,当下的销售模式中,即便大咖作家花费心血写的作品,读者接受的过程也是快消化的。“就像木心的《从前慢》受到大众喜爱,很多人是喜爱‘从前慢’三个字代表的心态。”大家愈来愈意识到有些东西是需要“慢”的。“慢下来”的过程中,读者的关注和期待反而增强,体验感也会提升。

  小红书等平台上,一些出版机构尝试在图书打磨阶段,就“公开”过程让读者“监工”,显然也是试图构建期待、满足期待。龚曙光认为,就文学作品的接受方式而言,“约定”比毫无关系情况下的“邂逅”效果要好。“比如,得知某位作家在写一部长篇,计划要3年,我们开始有期待。可能中间打磨需要更多时间,期待值会上升,最后拿到书会更尊重成果,阅读时会更投入,阅读体验就会更好。而作家在网络发布长篇,我们刷到可能只凭前面几句话判断,感觉对才会往下读,不对就放弃了。”

  行业状态短期不会改变

  不同维度的行业监测数据共同指向图书市场下行的“结论”,出版人参加行业会议、书展免不了诉苦、吐槽。无论行业整体还是从业者状态都显得有点“丧”。对此,龚曙光坦言,“丧”是正常的,并且这种状态短期内可能不会改变。

  一方面,技术革新速度提高,带来应对的疲惫和焦虑。“近30年,新技术密集介入并迅速改变人们的生活,从互联网出现到当下的人工智能应用,技术革新速度提高了10倍甚至不止,且都是革命性技术,直接改变人类的传统生活秩序和逻辑。”过去“一招鲜吃遍天”,手艺活代代传承。现在技术革命加速,导致我们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速。当我们还未适应并完全掌握一种新技术,又一个新的技术已经出现,目不暇接,难以从容应对,自然会有疲惫和焦虑感。

  另一方面,未来已来,是否及何时被AI取代是管理理念的问题,而非技术问题。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对人力的辅助、对人力的替代、对人力的主宰。龚曙光表示,我们目前处于第一阶段,正要进入第二阶段。“无论出版还是其他行业也好,被淘汰已经不是遥远的忧虑和未来状态。这种革命性改变,我们无法预测。”

  目前,大模型能够轻易解决一般性的文案、设计工作,脑机芯片已经在研究、实验阶段。“假如人类未来采用脑机学习,不需要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再需要阅读而是直接脑机输入,出版还存不存在?”显然,这已经不是科学冥想的问题,而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可能性。

  此外,图书市场生态被破坏,也是导致这种“丧”的直接因素。“过去有说法:‘出一本好书,出版社是‘老大’;出一本烂书,新华书店是‘老大’。现在出什么书,都当不了‘老大’。这让很多上游从业者感到身心疲惫,再幸运再努力,最后结果还是要寄望于人,自己无法把握。”图书供给与市场关系的变化也能直观体现当前市场生态存在的问题。龚曙光解释,过去由供给到市场,后来由供给与市场协调,到现在由市场向供给挤压,最后形成供给与市场的断裂,导致现在即使按照传统出版模型、流程、管理模式去走,现实焦虑也在增加。

  正常渠道环境下,找到好作家产出好作品,编辑发行等从业者从专业角度能判断作品好坏、估算销量。后来,从业者都把目光聚焦在董宇辉身上,寄望于董宇辉来“宠幸”自己的产品,并不断寻找下一个“董宇辉”。“董宇辉”推荐的书就是好书吗?靠这种模式卖出去的书被读了吗?“董宇辉”能影响的是目标读者吗?这些是存疑的,龚曙光希望大家冷静思考。“一年几十万的图书品种数,肯定不可能靠董宇辉一个人卖。”

  “科技为王”时代

  廓清行业的未来

  2009年,中南传媒上市前一年,在坚信“内容为王”信仰的同时,龚曙光曾表示出版业进入“资本为王”的时代。后来这些年,“内容为王”向“渠道为王”“流量为王”倾斜,出版机构在与资本、渠道的博弈中往往很难掌握主动权。当下及未来的出版业,到底什么为“王”?这成为众多从业者的困惑。对此,龚曙光觉得应该分两个维度看。

  一个维度是将出版业置于社会的开放体系中。那么,出版是服务性行业,是“小行业”,很难去影响资本、资源和科技,肯定拿不到主动权。“出版行业服务于人类生活的需求,看起来很大,实际上不大。”资本、资源和科技等相关要素会影响出版,但出版业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很难影响它们。服务性行业不可能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主流要素。“所以,我从来不认为出版主宰过资本、资源和科技这些要素,今天也不例外。”

  另一个维度就是将出版放在封闭空间里。“我们过去谈‘什么为王’这些,表面上视野是打开的,实际上是给出版业画了一个框再来谈,是在一个小空间里来谈的。”在他看来,这种谈论没有多少意义,更像从业者的“自说自话”,而不是与社会的对话。

  至于现在及未来什么为“王”,出版还能不能够按照我们的想象持续,龚曙光认为,10年左右的时间会见分晓。“未来肯定是科技为‘王’。”

  他认为,未来,阅读最大的作用将不是知识积累,而是对个人生命的唤醒。某些意义上,读书是在唤醒人的某些潜能,在阅读中发现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变得更“完美”。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医生不需要阅读大量专业知识和病例,便能借助人工智能为病人找到用药、手术等治疗方案;律师不用阅读法律条文和案例,就能靠人工智能找到辩护思路和相关规定。人类读书的功用和作用会被颠覆和改变。

  “未来只有两种人不可能被AI替代:‘天才’和具有‘驯兽’本领的人。”龚曙光表示,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最终是工具还是主人,谁说了都不算。在人工智能对人类是辅助或在有限空间替代的关系前提下,我们可以争取成为两种人。一种是“天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提高,“天才”的定义也会越来越窄:必须大脑思维结构优于大部分人类思维模型,拥有人工智能达不到的优势。另一种就是在专业领域尽可能做到最好,能在专业领域当“驯兽师”的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将人工智能当猛兽去“喂养”、训练,最终让其为我们服务。这需要一个过程,但也是在一段时间里我们可以做到的。

  ● 问 答

  记者:前段时间,出版机构与某电商平台关于6·18大促图书折扣的矛盾引发业内外关注。我们注意到,社交平台上许多读者的评论和出版人的态度截然相反。读者不理解出版机构的做法,并且觉得书还是很贵。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龚曙光:供需永远是矛盾的关系,在特定的点上会形成平衡。显然,一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与供需平衡形成了冲突。老百姓被电商的折扣、薄利“喂养”多年,自然不会对其中某个行业宽容。但现在最可怕的是,互联网导致我们某些成本的降低,但同时也极大地挤压了一些服务性行业的利润。

  过去,出版业的行业利润相对较高,现在受到挤压,这是整个互联网销售渠道打通后的一种倒逼。如果我们把出版行业当作服务性行业,这种倒逼带有某种意义上的合理性,老百姓认为书卖得贵,这种情绪可以理解。如果我们认为出版行业是创造性行业,利润被倒逼挤压,对行业显然是不利的。黄永玉的画卖高价,我们觉得合理,莫言、残雪等作家的小说为什么要贱卖?涉及人类文明的创造,是整个社会都看重的标志。

  我们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需要在这个时代达到一定高度,那么对于精神产品的创造就要给予一定保护。国家需要出面干预,避免过激的“内卷”式价格战。当然,单凭一家出版公司甚至几十家出版社与渠道的博弈,很难有实效,可能全国所有的出版集团联合起来,会有一定效果。

  记者:年轻从业者如何提升竞争力,让自己面对纷扰更有定力?

  龚曙光:出版行业的编辑等从业者要找准自己的方向去钻研,只要出版不“死”就会有饭吃。然后,要加快学习人工智能,给自己赋能。此外,要专注。干哪个行业和门类,要尽可能钻进去,越窄越好。未来,通才都是大模型,要钻成专家才有竞争力。相关知识和能力只要有前人经验,大模型就具备了。因此,要钻到自己知道的东西,人工智能没训练过。要你掌握的这个东西大模型都不知道。当然,达到这种程度,也需要定力。

  (完整版请见“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微信公众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
   第03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
   第04版:产业观察
   第05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广告
   第06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
   第07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
   第08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广告
   第09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专题
   第10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
   第11版:出版报道
   第12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广告
   第13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广告
   第14版:专题
   第15版:世界出版
   第16版:优案推介
   第17版:分销新视野/书店研学
   第18版:分销新视野/书店研学
   第19版:金牌经理
   第20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广告
   第21版:BK中国编客
   第22版:BK中国编客/特别策划
   第23版:BK中国编客/特别策划
   第24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广告
   第25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广告
   第26版:综合
   第27版:业者论坛
   第28版:精品精荐
   第2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30版:中国阅读周报/严选好书
   第31版:中国阅读周报/严选好书
   第32版:20载风华正茂·2024上海书展专刊/广告
   第33版:中缝
   第34版:中缝
以作者身份反思行业,这位出版“老炮”有何结论?
第五届“学院知识竞赛”吸引近百万人次观看
“长征·我是红小鬼”讲述少年红军故事,再现长征壮丽史诗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出版报道11以作者身份反思行业,这位出版“老炮”有何结论? 2024-08-09 2 2024年08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