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初创时期的饥荒年代,老人为了安抚因饥饿而号哭的孩子,常常将一片面包和一块方糖碾成碎屑,然后聚拢成两座碎屑的小山。这让饥饿的孩子看起来,两座小山显然比别人盘子里的一片面包和一块方糖多出许多,就像一场惊人的盛宴,“足够他用上一个小时去一粒一粒地把它们放进嘴里,享受它们的香甜和丰盛”。
美国作家伊丽娜·戈罗霍娃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面包屑山》,讲述的即是一个发生在乌托邦世界里的成长故事。小说的主人公伊丽娜——亦即作者本人,出生在冷战时期的苏联。少时的她无法逃避平淡无奇、按部就班的生活,她能够做到的只有假装;对于青春叛逆时期的伊丽娜来说,生活在虚伪、诡异的环境里,她只能极力地藏匿起真实的自我,不让外界知道;对于步入成人的伊丽娜来说,个人幸福与个人职责总是相互排斥,她只能无可奈何地选择一个,放弃另一个。对于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母亲和祖国,伊丽娜这样总结:“他们都喜欢秩序,专横,总在提防着什么;他们都平淡乏味,无论是我母亲还是我的祖国都不懂得人生命中重要的东西:戏剧的魔法、英语语言的力量、爱情。”
在这个世界,平庸、虚伪、无聊,既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又渗透在每个人的个性里。生活中多的是难以启齿的秘密,人与人之间没有交流,也无法沟通;消灭了阶级的社会,不过是一个转换成为内供、特权、官本位的社会,甚至连颓废也只属于一个特定的人群;个人意义上的崇高与尊严是不存在的,词典里也找不到
“隐私”二字;美好的性爱,则是一种深深的耻辱感,一件只能在黑暗中去做的不合法的事情。在这个灰暗、单调的世界里,说谎成为人的生存本能,成为一种无法遏止的恶性循环。为了治愈破碎的心灵,为了找回隐匿的真我,为了一份富有尊严的生活,伊丽娜义无返顾地投入到另一个国家的怀抱。
作为乌托邦社会的亲历者,伊丽娜之所以能保持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心智,最终成就一个真实的自我,一方面得益于她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她对生命的珍重和对生活的热爱。在伊丽娜好奇的目光注视下,即便是最压抑的青春也依然不乏诗意,她对于森林迷路的描写自然有着诗一般的品质和灵性,她笔下写及的初恋情怀也同样的细腻、浪漫,令人回味。伊丽娜尽量以平静的语气回顾自己的经历,她以一个普通女孩的视角展示了自己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丑陋与屈辱,展示了自己艰难寻找的成长过程,而通过一个普通女孩的成长过程,或许更能够看出一个社会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