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中,离乡背井工作往往与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密不可分。学者汪晖、社会学家严海蓉在北京,作家雅格达·玛丽尼克、律师赛兰·阿特斯在慕尼黑,哲学家阿希尔·姆本巴、导演哈罗·马塔班在约翰内斯堡,从当地的视角出发讨论这个问题,充分显示了文化交流自由、无国界的特点。
创意造就文化独特价值
文化有它自己的独特价值,不能被简单地加以衡量。大城市如今都在争相举办国际艺术双年展,但究竟是不是有那么多优秀的艺术能以新的方式解答新的问题呢?当今,许多国家通过展览推介优秀艺术家和邀请最负盛名的交响乐团进行演出,是对世界敞开、具有文化品位的一种姿态。而与此同时,主导全球的艺术圈却相对狭小,人们在各个地方听到和看到的总是那些千篇一律的乐团和艺术家。但对文化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果真是时下流行的大牌吗?只有在远离所谓的“主流”,在探索尝试和展示新事物的地带,才会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展现文化创意的独特价值。
比如歌德学院就总在探索新鲜、富有创意的活动形式。2011年9月歌德学院在当代MOMA百老汇影院举办的露天活动:无声电影和现场配乐。20世纪初的德国黑白无声电影配上中国实验电子乐先锋乐队的音乐,成为一场电影与音乐、历史与现在以及西方与东方的艺术对话。这一成功的跨界形式后来被诸多主办方效仿。
再如,去年曾在中国多个城市巡回演出的德国乐队“稳定精英”被称为“发电站2.0”,他们运用不插电的合声、重复且语意双关的歌词和冰冷的电子元素,使“德式摇滚”和“新德国浪潮”中的前卫瞬间重生。这支乐队由三位来自杜塞尔多夫20多岁的年轻人组成,乐队名字“稳定精英”出自20世纪70年代特别受欢迎的德国电影《百万游戏》。在过去的几年中,他们创造出一个融合强劲的贝斯线、舞曲节奏、floatingpads和发光的电吉他于一体的音乐世界。
此外,文化越来越代表着一个城市的面貌。旅游业依赖文化形象而生存,因此文化往往被用来作为经济发展的装饰品。然而,受控于经济因素的文化是危险的。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很早就提醒人们要警惕文化产业的扭曲作用。我们不能把文化和工业强行捆绑在一起。二者的运作方式各有不同。
因此,对文化的急速经济化我表示怀疑,因为这会使文化自身变得更加脆弱。有人说只有迎合大众的东西才能生存,这对于京剧或者纪录片来说就意味着“出局”。但人们需要文化正如需要食物,我们必须为文化营造保护性的发展空间,让创造力在其中自由生发。
求同存异促文创产业发展
2013年9月3日,为庆祝在中国建院25周年,歌德学院在北京邀请来自中国和德语国家的20位著名作家就“文学能做什么?”这一话题进行深入讨论。这样的讨论引导我们去思考并探讨东西方对于文学作品的不同的接受以及不同文学语境下产生的文学作品的差异。
这场伴随对话和音乐的活动同时开启歌德学院为“德中语言年”举办的系列活动。以“来德语吧!”为主题,歌德学院通过举办话剧演出、德国电影周、德语大篷车之旅、辩论赛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和文化活动参与“德中语言年”。如2013年9月7日至8日,歌德学院邀请了德国柏林德意志剧院,在北京上演了《俄狄浦斯城》,持续近三个小时的演出使北京的观众得以通过话剧这一形式切身体验到德语的精彩。
德国和中国在电影产业领域有着非常深入的合作,不但有两国的影片交流,还有工作坊、讲习班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去年在中国举办的首届“德国电影节”便是缩影。
2013年10月,歌德学院与德国电影协会在中国联合举办了首届“德国电影节”。十多部德国最新电影在北京、成都、深圳和沈阳四座城市的院线上映。除了电影放映,歌德学院还举办了一系列电影人对话和导演工作坊。来自于德国的著名电影制作人和演员来到中国,向中国观众介绍自己的影片,其中包括著名德国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雅瑟敏·萨穆德里、安德里斯·维利尔、亚历克斯·施密特以及著名德国演员拉斯·艾丁格等。
与德国电影节同期举行的还有多场研讨会和专题讨论会。这一系列活动促使中德两国电影制作人,不论是年轻人还是经验丰富的电影人,都有机会来交流知识,启动合作项目。同时把中德两国的电影行业连接在一起,促进中德文化交流,以及产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并推动双方不断加强对话。同期开展的项目还有讲习班及社交活动。
我认为在文化合作中,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不仅要展示成果,还要重视合作的过程,因为理解在合作中产生。如2011年北京设计周上关于“混合设计”主题的工作坊,中德设计系的学生就在一起研究了3D打印的诸多可能性。通过活动,推进了国际设计领域的对话,传达了德国在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设计理念,突出了设计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贡献。
我非常自豪德国文化中心能在德、中文化交流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文化的有效交流来自于双方长期的付出和努力,求同存异能更好地促进文创产业的发展。(王少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