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的书很难写,吴军博士的《大学之路》另辟蹊径,从一个父亲的角度,以陪女儿在英美选大学的方式,游历了十几所英美一流名校,既展示了不同大学的办校精髓与差异,又提出了教育是一辈子的事,选择和你的兴趣与特长最匹配的大学仅是开始,最终是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能力。
《大学之路》谈到和国内大学的不同之处在于,美国私立大学名校非常注重本科生的通才教育。不是选专业,而是提供足够多的课程供本科生选择,像哈佛大学一直坚持这种方式办学,只有6000名本科生,居然开出6000门课程可以选择,学生还可以去麻省理工学院选课。耶鲁大学5000名本科生,开了2000门课程,而且都是2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另外,在大学阶段,还有丰富的课外活动提供,本科生会花1/3到一半时间在活动中锻炼综合能力,他们可以去了解社会,可以与更多优秀的老师与学生一起,相互促进与激发、交流与学习。甚至,大学阶段最大的收获是在课程之外,因为学生是出于兴趣学习,而不是出于功利在学。目的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而学校办学理念从“以教为主”改成“以学为主”,学生要学什么,学校就教什么。这在国内大学教育是不可想象的。
反观中国的大学教育现在非常缺乏的是“活的教育”,虽然陈鹤琴先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的活的教育理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及一个“活”字,一个“做”字,但现在我们依然缺乏真正可以把教育做活,做到融会贯通的原创力。
吴军在《大学之路》中提到:“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而不是发文凭。大学是传播‘大行之道’而非雕虫小技的地方。”“大学之路”说到底,是立人的教育,是需要长期将理念一以贯之,经过历史检验的,因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教育成果,都是多年前播种下的教育思想的种子而长成的。我们的教育不能急,要有高度、精度与深度。反思我们的很多大学教育急功近利、求快贪大,而“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教育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自信与兴趣,我们的教育缺少的是最佳的感受与体验,把教育根本的“魂”丢了。
此外,读《大学之路》我还特别有感我们国内大学教育中“美育教育”的缺失,学生要多一些人文艺术的熏陶,让“美育教育”不仅培养对于“美”的感受力,更启迪对于人性中“真”与“善”的追求。这些修养才是看不见的竞争力。可以让学生今后的路走得更远。
如何学习英美一流大学办学精髓,结合自身的文化传统,博采众家之长,改进国内大学教育之不足,吴军的《大学之路》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考。一本谈教育的书可以做到“有情怀、有趣味、既实用、又有品”,的确非常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