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特征,对于中考数学而言,本质上没有所谓“冲刺期”,数学学习主要还是需要平时理解与积累。但是为在中考中更好地发挥已有水平,减少知识点的遗忘,学生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总复习。
数学中考总复习时长一般为3个月左右,平均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轮复习与第二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对所学知识与基本方法进行系统梳理,特别对于一些会做题但对概念理解不明确的学生来说,梳理很有必要。另外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学的知识点较为分散,总复习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将知识有机串联,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便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第二轮复习则以查漏补缺为主,经过第一轮复习与两轮复习之间的模拟考试(往往两轮复习中间会进行一次模拟测试),学生一般就能发现自己的学习漏洞,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某些知识与方法做进一步的专题复习。在此基础上,学生还需进行一些必要的训练,包括考试方法、考试心理的调整、考试时间的掌控等。学生在总复习阶段需将中考准备工作做得细致而周到,而不是单纯停留在知识维度,各种因素都可能会使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身水平,从而影响最终的考试结果。对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来说,第二轮复习重心也会有所不同,学习较好的学生在一轮复习过后,对知识会有很好的掌握,则可进入专题复习阶段。而学习相对较差一些的学生,在一轮复习后也许还存在较多问题,其重心就应该放在夯实基础知识。
对学生而言,数学学习最重要的就是掌握解决常见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锻炼。知识与方法需要在日常学习中逐步积累,而思维能力培养则需要基本方法作为基础,所以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学与学习中就应注意梳理解决常见问题的基本方法。平面几何中如何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直角坐标平面中如何求一个点的坐标等这类常见问题,往往都存在基本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梳理与掌握,而不是在看到考题后凭“感觉”解题,万一想不到解题方法或者想到了也解不出来,学生就很容易放弃做题,我认为这也是基础知识不扎实的体现。同时,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容易忽视的问题。以上海中考数学为例,中考数学热点主要是六大块内容,包括代数方面的方程、函数、统计初步和几何方面的相似形、圆、锐角三角比,对于这些热点考点学生一般问题不大。但很多不常遇到的问题往往看似简单,却很容易被忽视,如数与算基本概念、无理数、有理数等。2012年上海中考第一题为三次单项式,这种所谓“送分题”学生错误率却很高。2015年中考第一题为“下列各数哪一个是有理数”,学生又答不上来了。其实这些知识在复习时大多数学生都了解,在学习过程中涉及无理数学生一般都清楚,但是换一个角度提问,部分学生的学习漏洞马上就暴露了。
在备考期,我认为有必要购买适当的教辅材料。学数学最重要的是理解,最需要重视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要明白问题为什么这样解决,是如何进行思考的,为什么这样思考,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试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复习阶段,学生不要选择盲目刷题,需要选择一本比较好的、适合自己水平的教辅,在明白方法的基础上认真做。面对琳琅满目的教辅图书无法选择时,可征求使用过的老师或者学生的建议。做完第一本教辅图书后,如果发现自己某一块知识完成效果不好,就可以找另一本相关教辅,寻找自己不扎实、掌握不好的内容进一步练习,也就是说教辅图书最多只需要一本半。在外参加课外辅导班也有一定益处,有老师的引导,某些问题就有可能解决得更完善。在参加补习班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老师的讲解,特别要注意老师对某个问题的思考方式与理由,这些老师的好想法对自己的思维也能有所启发。学生在选择辅导班时,切忌盲目跟风,每位老师的教授方法、能力、思维都存在一定差异,要选择最适合自己,而不是一味追求好名气的老师。
总的来说,数学学习可以培养多方面能力,如运算能力、空间观念等,但最重要的还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包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通过做题总结方法从而培养思维。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注意全面落实基础,尽可能避免粗心大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