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图书馆迎来一群可爱的小宝贝,他们在大人的陪伴下,参与了一场神奇的婴幼儿故事会。
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常在社区图书馆看到婴幼儿故事会,那些还不会走路和说话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每周都来听图书管理员讲故事。为什么要为这么小的孩子开故事会?图书馆人的回答很令人寻味:要培养未来的阅读者,就要让孩子们从小亲近图书馆。
回国后,我和乐米乐的小伙伴们进行了几百场0~3岁婴幼儿故事会的实践,不仅能看到孩子阅读习惯的建立及阅读能力的增长,而且通过参与集体阅读活动,孩子无论是社会性情绪,还是运动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促进。
因此,我很期待这样自然、有歌声、有律动、有琅琅读书声的婴幼儿故事会能在中国的公共图书馆落地;但在阅读推广中,许多困难横亘在眼前。首先,大部分图书馆一听到故事会,就会说故事会我们有啊,殊不知我们所说的故事会与常规的故事会有着极大差异。其次,婴幼儿阅读在中国刚刚起步,一对一的亲子阅读大家能接受,但把0~3岁的孩子组织在一起开集体故事会,这事儿可行吗?我们听到了太多的质疑。第三,有的馆愿意尝试,但缺少合适的空间。
首都图书馆是首家向我们伸出橄榄枝的公共图书馆,在馆长邓菊英的倡导和推动下,半年前,我们就和活动部主任王梅、少儿馆主任朱丹酝酿定期举办婴幼儿故事会这件事。对于婴幼儿集体阅读活动,我们有着共同的理念,但现实的问题是,首图现有的阅读区域并没有小型封闭空间。故事会既不能影响其他阅读者安静阅读,也要有理想空间,让孩子集中精力在活动上。
直到有一天,我们再度聚首,彼此相望,难道没有最理想的独立空间,这事儿我们就不做了吗?最后,我们决定在首图三层青少年多媒体空间童心舞台区的开放区域,通过铺陈地垫、用凳子围圈的方式,开辟出一个婴幼儿故事会空间。
于是,首图首次婴幼儿故事会就这样在8月开始啦!
故事会前,首图馆员通过微信公众号及馆内的宣传海报进行了活动招募,参与者分为两组,分别是0~18个月的婴儿故事会、18~36个月的学步儿故事会,每场限12个家庭,每次活动半小时。
我们做的婴幼儿故事会,不仅可以听故事,还唱歌谣、做律动。每个孩子都会被老师关照,而且强调互动阅读。0~18个月是婴幼儿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已经为阅读做好了准备。我们以绘本《绿色的草丛》为例,通过瓢虫妈妈带着宝宝在草丛里散步的故事,展现奇妙的大自然景象, 分享这本可以触摸的书。书中对比鲜明的色彩和多种材质的印刷工艺为婴幼儿带来视觉和感官的刺激。另一本书《从前有只嗷嗷叫的大老虎》,是一本好玩的面具书,画面和老师的肢体动作、声音相结合,不仅能让孩子们认识到不同的动物,更能了解到它们的特征。18~36个月的学步儿正处在语言发展的爆炸期,需要听到更多丰富的词汇,无论是歌谣、还是有简单故事情节的书籍,都是孩子们的最爱。我们准备了《猫咪小白》《猜猜我有多爱你》《轻敲魔法树》3本书,既有充满暖暖亲子之爱的温馨故事,又有引导孩子们发现自我、接纳自我的内容,还有充满欢乐的互动游戏书。
就这样,我们迎来了首图首批年龄最小的读者。孩子们的表现令人惊喜,有主动上来摸书的,有根据故事内容举手,拍手,飞吻的,有跟着老师唱歌谣做动作的,还有始终认真坐在妈妈身边专心倾听的。孩子们专注的眼神、甜甜的笑,甚至故事会结束后依依不舍往返多次和老师挥手说再见,种种场景,都那么让人心醉。
首都图书馆作为北京市级大型公共图书馆,首开先河为市民提供婴幼儿故事会的探索,意义非凡。未来,期待有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都能为婴幼儿家庭,提供高质量的集体阅读活动。因为,我们有着同一个梦想,那就是为培育未来读者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