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早已身处数字化读屏时代,纸书存在的意义何在?虽然纸质书在内容容量、便携、时效、交互等方面无法与数字媒介匹敌,但仍然可以在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性方面做一些改进,如思路的转变或对新技术的嫁接。
尽管互动性看似是数字媒介与生俱来的优势,但这只是从狭隘的层面来理解“互动”。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强调人内传播的互动过程,因此纸质书的互动具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阅读纸质书增强读者的沉浸感和代入感,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将这种沉浸感外化和显现出来,这也许可以为纸质阅读在当下的困境独辟蹊径。
传统的毛边书其实就是最早的互动书,读者可以一边裁一边读,裁切即阅读。读者自己裁切的书虽然有毛边,却比完美的机器裁切更有亲近感。
互动书还有页内留白的出版方式,目前很多教材都有留白,一般是就某一章节内容进行提问,引发使用者思考,并将自己的所思所得随手记,这种即时学习的成果不容易遗失,并且在反复使用的时候还可以方便使用者再次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检视。譬如,宣称“向电子书宣战”的《S.:忒修斯之船》(中信出版集团版)一书,在图书内容编排上用了非常多的心思。这本书被刻意做旧,书页泛黄,为了呼应故事内容,书背上还有图书馆编码。在书页中,不同颜色的笔做的标注满满当当。另外,书页间还夹杂着信件、便签、照片、卡片、明信片、剪报、罗盘等小物件,如果一不小心弄丢,将无法完整破译这本书的秘密。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必须要把书本的附件小心收藏起来,并且根据实物线索去找寻答案。这是一种在印刷文字之外增加互动实物的印刷品编排探索,这种畅销书形式的推理小说加实体版解密游戏的综合体出版形式,引发了大量书友的关注。
前两年流行的成人涂色书也是增强图书互动体验的一类书籍,这类书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产生比阅读和思考更多的实际行动。比如涂色书《秘密花园》中的绝大部分画稿由花朵、叶子及各种昆虫构成,花朵中能寻觅到黄蜂、蝴蝶和鸟的踪迹,部分页面还特别设置了留白,供读者根据提示自由创作。读者在涂色的过程也是依据自己的审美准则,完成内容生产,最终获得一幅独一无二的涂色作品。
现在有更多的书以二维码的方式实现书籍内容线上与线下互动。二维码可以部分突破纸质媒介本身的局限,将复杂的、动态的内容以隐藏的形式附着在纸质书原有的内容中,只要读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到更加直观、生动、立体的全媒体内容。譬如白岩松的“From Bai”系列。书中加入二维码,满足年轻读者群体对更丰富内容获取的需求,也实现了读者在图书与智能手机之间进行内容切换。现在教辅类、科技类图书中均有二维码的使用,方便读者通过二维码提供的链接获取更多相关的知识内容。
书籍除了是信息传输的载体,也有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之功用。书籍所承载的各种符号,包括文字、图像等,都应当最大限度发挥这一功用。为什么学者在对儿童书进行研究探讨的时候,往往会深层次考虑书的互动性,但在成人对阅读的需求中,却很少讨论成人的阅读也需要互动性的满足?我们期待针对成年人的互动书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将纸质阅读的功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