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冬妮
庞旸的作品《大熊猫的秘密》一书,图文并茂,书中不少关于大熊猫的冷知识,让我深入了解了大熊猫鲜为人知的秘密。
阅读,会让我们身临其境地了解到更多我们看不见的硬核冷知识。大熊猫不停地吃竹子,并不是因为它们好吃、贪吃,而是因为它们在420万年前,就失去了鲜味感受器。这对大熊猫来说,吃肉的感觉未必赛过食竹美好;但是,从肉食性动物转变成吃竹子的动物,它们也从来没有完全放弃吃肉的能力。野生大熊猫的粪便里有金丝猴的毛发、有林麝的骨头和肉、有野猪的皮……进入繁育期的大熊猫,它们的返祖现象与这一时期急需补充蛋白质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现象也是在人工饲养环境中看不到的,也是超出我们一般认知范畴的。
我知道很多鸟类有求偶场。但是野生大熊猫有求偶场,我还是第一次从书中读到。书中写道:“雌性大熊猫‘春天’遇到了6只前来求偶场比武的雄性大熊猫,它们要决一胜负来夺得配偶权,最终胜利的只能是一只战神。雌性大熊猫‘春天’在观战的时候,趴在树枝的高处为下面决战的雄性大熊猫们加油。最后,败下阵来的雄性大熊猫伤痕累累地离开,而胜利者发出求偶的叫声,‘春天’跑向胜利者,最终完成了它们的婚配。”
大熊猫数量不多,其实也与它们的生育能力有关。一只大熊猫生存年限20年左右,5岁之后到达生育年龄,18岁就老化。在13年的有效生育期里,成年大熊猫平均两年多才产下并养大一个幼崽,它们的繁育机会不多。人工饲养环境下的大熊猫很佛系,对繁育不热衷。野外大熊猫一年就一个繁殖期,于是它们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多雄多雌制。雌性大熊猫“春天”与胜利者举行一次婚配后,就与它分道扬镳,这对大熊猫还会各自再去找心仪的异性婚配,这样可以优选后代,产下基因最好的幼崽。
野外大熊猫的养育过程也充满了冷知识。假如大熊猫妈妈生下了一对双胞胎,你以为大熊猫妈妈会两只一起抚养,双子健康成长吗?否。雌性大熊猫妈妈只会抚养一只,它会放弃另一只。这看上去有些残酷的现象,其实也让我们了解了大熊猫的繁育过程是非常艰难的。
大熊猫过去之所以成为濒危动物,首先是因为人类的盲目活动,导致大熊猫的生存环境遭到一定的破坏。其实这是很多物种灭绝的重要原因。其次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内,过度捕捉野生大熊猫,造成其种群数量减少。自从法国博物学家、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通讯研究员阿尔芒·戴维在1869年发现四川雅安当地山民的一张大熊猫皮之后,一直想得到一只活的大熊猫并把它带回法国,但是途中这只黑白熊(当时有人这样称呼大熊猫)不幸死亡了。后来,这张大熊猫皮制作的标本,在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展出,戴维成为向世界介绍大熊猫的第一人。
1936年,35岁的纽约女服装设计师露丝·哈克利与探险家丈夫威廉·哈克利斯奔赴中国寻找大熊猫。将一只年轻的大熊猫扮装成小狗,带上美国商船,带回了美国。当西方人寻找大熊猫半个多世纪,并且知道它们是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时,中国人对大熊猫的了解还几乎为零。猎人可以任意捕猎这种“熊”,政府也没有任何保护的规定和措施。从1936年到1941年,仅美国就从中国弄走了9只大熊猫,英国在1936年到1938年的3年间,共收购了9只活的大熊猫,并把其中6只带到了英国。随着大熊猫地位的攀升,20世纪40年代,中国限制了大熊猫的滥捕和出境。从1940年代到2000年代,中国让大熊猫扮演了外交使者的身份,通过向境外赠送或租借大熊猫以增进友好关系。
1982年,为了响应保护濒危动物的全球性号召,从1982年以后中国就很少再赠送熊猫了,仅在1994年又赠送了日本一只。
2007年9月12日,中国将不再向外国政府赠送大熊猫。中国之前向各国赠送的大熊猫,都是以租借的方式赠送的,到了期限是要归还的。从大熊猫的生命历程我们能够看出,中国的强盛也为大熊猫的生命存在获得了更符合自然的空间。
中国用了50年时间来挽救濒危的大熊猫,还将用50年或许更长的时间让大熊猫回归大自然。萌态可掬的大熊猫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个奇迹。如果你还对它们不了解,那么《大熊猫的秘密》会带你走进大熊猫的世界,获得更多鲜为人知的大熊猫冷知识,和那些为保护大熊猫不懈努力的熊猫人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