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湘子
作家残雪对于自己童年生活的记忆是那么深刻而又清晰,她的童年感觉依然保持着令人惊异的新鲜和敏锐。这是我阅读残雪的童年传记《新叶》获得的鲜明印象。
那段特别的童年时光,考验着儿童正在发育的生命器官。首先是考验了这个细小女孩的胃。这位在省会城市成长的女作家所写到的童年饥饿,让我读来惊心动魄。我是乡村里长大的,这些关于饥饿的描写彻底唤醒了内心深处的饥饿记忆,尽管我的童年比她晚了整整一个年代。
《新叶》开篇写道:“在饥荒的年代,岳麓山上好吃一点的野菜都被挖光了,只剩下最难吃的野麻叶和蒿子草。如果家里有足够的油和白面,这两种野菜其实都可以做得很可口。可那个时候,怎么会有油和白面?即使有一点点也是那么宝贵,炒菜时都只能在铁锅里放几滴油。在我的印象里,野麻叶和蒿子草做成的粑粑又苦又涩,可还得天天吃。”(《槐花粑粑》)
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那些看得到却吃不到的食物,把孩子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加倍地激发出来了。“蓬松的鸡蛋发糕是另一种奇迹,同样是刺激着味觉嗅觉和视觉。起锅之际,摊边的孩子们已排起了长队。长方形的小块,嫩黄的色泽,蓬松新鲜,引起过多少遐想!时常,我觉得是我在吃,而不是别人在吃。我想,如果我有钱了,就来吃一大盘。”(《云彩棉花糖》)
作家写了自己“那幼小可怜的胃”引发出来的各种故事。因为胃的本能需求,连接着味觉嗅觉和视觉,成为“小小的愿望”,偏偏总是得不到满足。书中写到的食物有槐花粑粑、甜酒糟、云彩棉花糖、鸡蛋发糕、粘糖等等,用孩子的视觉、味觉和嗅觉直接展现出来,读来有着可感可触的冲击力。书中还写了与吃密切相关的故事,如辣椒下饭、找蘑菇、排队买包子、采桑、采摘罗汉松的果实等。
这些短小的篇章,写出一个小女孩对食物、对相关人物的感觉,直接而真切地呈现出内心深处的生命体验,带着原汁原味的新鲜的生命气息。“如果某人去拜访一家人,到了吃饭的时间却要离开,主人就会用力拖住客人。已经是吃饭的时间了,你到哪里去?不管去哪里也得吃饭啊!不要走不要走!……我上小学期间,就在好几个女同学家吃过饭,我也常在邻居家吃饭。”《辣椒下饭》里的故事,写出那个年代朴素的人情。“不知过了多久,反正很漫长,也许竟有两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排到了蒸笼面前。外婆买了五个包子,留两个带回去给哥哥姐姐吃,她自己是不吃的。”《排队买包子》记录着外婆的慈爱和浓浓的亲情。“我跑到他的担子跟前,递上两分钱硬币。‘这回啊,小姑娘,给你多切一点儿。’他慢悠悠地说。他果然给我多切了,比三分钱的还要多。多么美妙的粘糖,要是天天有得吃该有多好。”《美好的粘糖》铭记着卖糖老人对小孩子的耐心和善意。
贫困的生活考验着一个孩子的胃,这是多么重大的一件事情。它刺激了孩子所有的器官和神经,从而严重地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和性格。《落单》对于小女孩自身处境的描写,准确而清晰地呈现出成长中的内心艰难。《烦恼的解除》记述“在我的整个校园生活中,这是我穿过的唯一的一件自己的白衬衫。”所幸这个小女孩没有被生活中沉重的疼痛所击碎,没有被物质生活的需求束缚住心身,与生俱来的善意和心中渐次萌动的梦想,以及亲情的引导和友情的支撑,托举着她在阅读探索中轻盈飞翔,保持天赋的好奇与敏锐,激发出心灵成长的渴望与动力。
在《心醉》的结尾,残雪写道:“在某些平凡的瞬间,作为孩子的我却因它受益终生。”比如爸爸磨好用秃了笔尖的钢笔送给“我”,算术老师宣布测试结果的时刻,自己爬到构树上抓金龟子,躲迷藏时和细妹攀上厨房外的那堵断墙,壮着胆子攀登岳麓山上的五龙塔,为借一本书在太阳下汗流浃背地快步走,坐到一个陌生女孩身边去蹭书看,在湘江边长途步行的时候回想读过的文学经典……叙述明朗朴素,感觉敏锐灵动,心理细腻真切,每一个小故事都是那么新鲜、清澈,那些“平凡的瞬间”如一片片新叶,闪耀着迷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