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丽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如何发扬中医、传承国粹,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名老中医药专家的经验整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有丰富、独到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名家并成立传承工作室,对整个中医学术的发扬光大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名中医蒋丽霞医论医案精粹》作者蒋丽霞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她是邓铁涛中医医学奖获得者、广东省三八红旗手,也是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专家蒋丽霞工作室负责人。蒋教授从事临床工作近40年,涉及内科、妇儿科、老年病、皮肤疾病及疑难杂症等,精勤不怠,笔耕不辍,遥承经旨,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
《名中医蒋丽霞医论医案精粹》一书是蒋教授临床经验总结,全书分医论篇和医案篇。医论篇主要论述其学术思想与临床特色,包括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经验及理论探讨等;医案篇以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等为序,总结分析了临床典型病例50余则,涵盖头痛、泄泻、湿疹、心悸、高血压、月经不调、胆一反流性冒炎、小儿反复感冒咳嗽、小儿遗尿等病证。全书共28万余字。
对于内科杂病,蒋教授认为,要重视气机升降对病机的认识,特别是“气机升降”在疾病形成中的作用。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是生理活动的重要形式,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失调,谓之病气,百病从生。蒋教授临证注重气机调顺,对内科杂病、疑难证候,常从“脏腑气机升降”论治,辨证施治活用“气药”,屡见奇效。
对于寒热错杂证,蒋教授以“阴火论”治内在寒热错杂证。临床患者脾胃常存在一定程度的阳虚,从而引起阳气变动的异常,易形成寒热错杂的消化系统症候群。蒋教授常将“论”运用于寒热错杂证的辨证论治中,治疗上应做到寒热兼颐,温清合用,阴阳调和,以平为期,通过扶正达到祛邪的目的,常获奇效。
临证中,蒋教授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她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病机特点多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各种临床辨证类型中,几乎都可见到气虚血瘀的证候表现,若能把握好气虚血瘀病机及益气活血法的运用,临床上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蒋教授承袭金元四大家学术流派的思想,分别从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朱丹溪生平经历、学术形成过程等方面,探究其治疗情志疾病的思想,并与现代精神心理学相结合,提出内伤杂病多与情志相关,治疗应当重视调适情志,疏解诱因,善用疏肝解郁柴胡类中药辨治,并配合言语安慰治疗,达到身心一体化诊疗的效果。
蒋教授认为,要辩证地看待“是药三分毒”。她认为,若是以某单一成分是否有毒来判定药材和含这种药材中药复方的安全性、有效性,是不全面的。中医常说“有是证吃是药”,而没有这种病乱吃药的话,即便是“补药”也可能会产生毒副反应。比如《十药神书》中的一味人参“独参汤”可以大补元气、救逆固脱,古代常用来救命,明代《景岳全书》及不少医家都记载此药的保健治疗作用,然而有的人服后却出现头痛、流鼻血、失眠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分毒”。
病案部分,蒋教授列举了治疗水肿的病案一则。患者在水肿前有脾胃虚弱之证,1年前患过水肿,又复感湿邪,致全身水肿下肢肿甚,按之凹陷,诊断为水肿,属脾阳虚衰的阴水。患者素体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运化失司,又复感湿邪,引动内湿,内外合邪、水湿内停,致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故全身水肿,小便短少;患者阳气不足,湿浊沉着,故下肢肿甚,按之凹陷;脾虚运化无力,故脘腹胀闷,纳少便;脾虚则面色不华;阳不温煦,故神倦肢冷;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是脾阳虚衰、水湿内聚之征。治法宜温健脾,化气行水,处方以实脾饮加味。每个医案后面均附有“体会”部分,蒋教授引经据典,将中医药古籍文献与理论治疗内容有机融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疾病的因机证治,故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临床疗效。
《名中医蒋丽霞医论医案精粹》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适合中医临床各科医生及广大中医院校师生和中医药爱好者阅读。正如国医大师潘敏求在序中评价道,“蒋教授之学,钩元提要,博而能约,实足发前人之奥,为后学之津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