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森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学与图像之所以能够在学术界掀起热潮且持久不退,因为这是一个与文学相伴,与图像相生的历史存在,而这种存在一直以来被熟视无睹。文学书籍中的插图长期以来被视为装饰,图画中的文字也一直以来被视为题记。海量存在的文学与图像,终于在21世纪冲开了学术殿堂之门而气势恢宏。《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之所以能够荣获国家出版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国出版政府奖,表明这一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思想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社会效益显著。
《中国文学图像简史》的出版,是基于《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母本的精华,大道至简的脱胎。两者具有源与流的历史渊源,母与子的血脉相连。《中国文学图像简史》是关系史精华萃取、要义呈现。关系史描述文学与图像关系的历史演变,凸显不同时段文学与图像关系的不同形态。既是一次对中国文学图像谱系式的考古扫描,更是一次循着中国文脉、美的历程所进行的美学散步,中国文学的文脉所至常常也是艺术图像的集中反映和呈现。“写竹还需八法通”的书画同源,特别是汉字构型、汉语文化和汉语思维的特殊性,使语图关系在中国语境中尤其密不可分、复杂多变。
话语体系是一定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时代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表达范式。关系史能够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这是对其学术原创性的认可,是对其构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肯定,更是表彰其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作出的贡献。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关系史将中国文学与图像之间关系予以充分揭示,从历史的维度,上至先秦,下至明清,将中华文明各时期最突出的文与图、语与像,进行基于史实的现代阐释,展现的是文化自信。该书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从文论到理论,揭示了顺势而为与逆势而上的语图互仿论、语言虚指与语象如画的语图指称论、图之悦与文与悦的语图传播论、言说不在场及其能指在场的语图在场论、文心取意与心手相应的文学成像论、语图切换与诗意再现的诗歌图像论,以及小说插图论、文学书像论等,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展现的是理论自信。
如此再来看《中国文学图像简史》出版的意义。再深邃的理论如果不能被人接受,再宏大的叙事如果不能被人理解,文化将无法传承,精神将失去皈依。该书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将文学与图像置于时间轴中,在历史的线索中呈现文学与图像每一个时代精神,或撷取主题,或选取人物,或呈现图像。在读者熟知的文化对象中激发阅读兴趣,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认知过程。二是对每一个时代的文学图像母题予以总论,清晰地揭示源与流、原型与演义的文化发展和传播过程,让读者能够理解并追寻自己喜欢的主题对象,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三是将中国文脉最具代表性的主题与图像予以呈现,多视角揭示文学图像视像与识像、静观与施为、手绘机绘与数绘等多种划分与呈现方式,阐释其内在肌理与逻辑,让读者在学思渐悟之中领略要义,这是一个由易到难的心理接受过程。四是简史在每一章后都列出要点与思考、延伸阅读,呈现出教材具有的面貌,拓宽学术视野、倡导百家争鸣、强调学思结合,体现的是主编们的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体现的是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行业初心和责任担当。十年铸就一剑,关系史“关系”文脉;八本化为一本,简史并不简单。相信《中国文学图像简史》的出版对促进文学与图像的学理接受、阅读体验和文化传播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