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应坤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首任Sather讲座教授约瑟夫·列文森,以对近代思想史的奠基性研究享誉于世,被称为“莫扎特式的史学家”。他曾经说过:“大概只有灵感的火花才能让艺术家接近古代天才的作品,依样画瓢的才能却做不到这点。”这样的评价适用于崔莹博士的新作《遇见众神:希腊神话与西方文化艺术》以及书里精心选择的228件经典世界名画、雕塑与文学作品。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更多地被感受,而不是被测量”。该书呈现了崔莹在现实生活中“遇见”的22位希腊神和英雄。每一章节的题目都是以一位希腊神和英雄的名字以及他们的精神内核命名的。这些精神内核或者说是显著性格、生命内涵、根本特征,都是经过其多次打磨和思考,甚至是缜密考证后提炼出来的。分别是:“宙斯,王的罗曼史”“赫拉,婚姻保护神的不幸婚姻”“阿波罗,完美男神的不完美”“爱神阿佛洛狄忒,为情而生”“赫拉克勒斯,大力神的苦差事”“阿瑞斯,臣服于爱情”“雅典娜,智慧的‘花木兰’”“波塞冬,力量和柔情并存”“赫斯提亚,甘于平凡的炉灶女神”“酒神狄俄尼索斯”“珀尔修斯,斩妖英雄被‘反杀’”“丰收女神德墨忒尔,让世间有了四季”“俄耳甫斯,蓦然回首成永诀”“阿耳忒弥斯,野兽的女主人”“冥王哈迪斯,抢个妻子爱一生”“奥德修斯,特洛伊木马之父”“赫尔墨斯,从小恶魔到古道热肠”“阿塔兰忒,打野猪的女汉子”“伊阿宋,薅羊毛的‘渣男’”“忒修斯,迷宫逃生第一人”“赫菲斯托斯,爱打铁的火神”“阿喀琉斯之踵,英雄也脆弱”。从这些题目中,完全能够感受到这些神,他(她)们和读者距离并不是很遥远,并不是存在此岸彼岸的划分,也没有天地边界之分,仿佛就是你身边的朋友、你的邻居、你的同事一样。也正是在他们这些希腊诸神对情感、欲望的冒险富有情趣而又充满残酷斗争的故事中,我们重新觉察到从希腊原始初民投射到现代生活中的对于“自由价值”追求的一束强光。
希腊神话和传说最为珍贵的是它蕴藏的完整的人性文明与精神价值。崔莹的叙述不仅仅讲出了从古流传至今的故事版本,而且把后来人对此精神的运用作了描述,特别是那些神话传说中悲剧性故事叠加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悲剧性人生更是让人唏嘘不已。阿喀琉斯之踵一方面呈现了英勇敏捷的英雄气概,一方面呈现无奈脆弱的生命苦难。“奥匈帝国伊丽莎白皇后的宫殿里也有一座以阿喀琉斯之踵为主题的雕塑。1889年,伊丽莎白皇后在梅耶林事件中失去了唯一的儿子鲁道夫,伤心欲绝。她命人在希腊的科孚岛上修建了阿喀琉斯宫。这座宫殿以阿喀琉斯为主题,除宫殿名称外,还有众多和这位英雄有关的元素。宫殿花园中央陈列着雕塑《垂死的阿喀琉斯》。阿喀琉斯斜坐在地上,一只手抓着射中他后踵的箭,眼望天空,似乎正在向母亲求救。……伊丽莎白皇后非常喜欢这座宫殿,把这里当作疗伤的避难所。也许,垂死的阿喀琉斯像极了她的儿子鲁道夫,他和阿喀琉斯一样囿于命运的摆布,而自己作为母亲,也像海洋女神忒提斯一样无能为力。”读完这一段,我被深深地触动了。
崔莹在“阿波罗”这个章节总结尼采的观点说道:“代表光明、清醒与理性的太阳神精神和代表黑暗、狂乱与非理性的酒神精神构成了希腊时代的两种平衡的力量,而正是这两种力量的互相驱动,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又说:“这两种如此不同的驱力呈现着平行的发展,它们通常处于公开的对抗状态,相互的冲击并不断促成对方更强大的新生,而让彼此之间的战斗没完没了地持续下去。”我在想,理性与非理性的碰撞所产生的这种驱动合力,是否也同样可以促进社会的向前发展?这种阿波罗和狄俄尼索斯的比喻,是否适用于东西方社会或者东西方文明?又或适用于科学与人文这两种不可化约的价值体系?马克斯·韦伯在《以学术为业》中曾引述以东守夜人所唱的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有人在以东的西珥呼唤:‘守夜人啊,黑夜还有多远?’守夜人说:‘黎明正在降临,可是黑夜还没有过完。如果你们要问,那么下次再见。’”
毫无疑问,现在书写的过程也正在变成历史。但是,希腊诸神的故事却一直在讲下去,我想这本书的价值,正是作者所记录的希腊诸神承载着现代性,这是天降之任,是它们的使命。而这一点,从它们诞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拉开了序幕。我们从崔莹的这本书进入希腊诸神,也从这一点上获得又一次进入现代社会的普遍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