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沅
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学多识、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中国人对于通识教育的认识,源远流长。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当下,以少儿读物为媒,对小读者开展通识教育,鲜有人尝试。萧春雷所著“华夏生物传奇”系列图书,就是在童书创作领域里,融会贯通各门类知识,对小读者进行通识普及的一次大胆尝试。
“华夏生物传奇”系列一套4册,其中《猫的诱惑》写动物,《艾草先生》写植物,《番薯立功》写食物,《会飞的鱼》写海洋生物,涉及草木鸟兽虫鱼鳞介,包罗万象,集中外神话、古史、博物、杂说于一炉,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萧春雷旁征博引,将大量在古籍奇书中留痕的生物记录纳入其中。上古奇书《山海经》中的怪兽,晋代作家张华《博物志》中的奇花异草,宋代学者记录的动植物,李时珍《本草纲目》里的药用植物,清代《海错图》描绘的海洋生物,19世纪英国博物学家手绘的文昌鱼,大名鼎鼎的达尔文笔下的蚯蚓……都被作者采撷入书,在纸墨构筑的华夏生物世界中交相辉映,迸发出迷人的智慧之光。而小读者亦可以此书为索引,逐光前行。
萧春雷深谙孩童心理,所著的这套书趣味性极强,完全不同于那些教科书式的,需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啃读的科普读物。书中收入了大量想象丰富、有趣而又令人脑洞大开的故事,能够满足少年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写《燕》,书中引用了《诗经》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写《猫》,则引入清人对金华猫的传说——“逢妇则变美男,逢男则变美女”;提及弹涂鱼,作者则赋予了浪漫与灵性——“它们的头上,烙下星座的标记……奔向星辰大海”。萧春雷的一支妙笔,为原本普通的生灵,撑开了流光溢彩的一片天地。虚实交织的传奇故事,温柔地呵护孩子的想象力,遨游于更广袤的世界。作者讲述的,是中国人最常见、最熟悉的一些华夏生物,诸如马牛鸡兔、梅兰竹菊、鱼鲸蟹螺,但“我们的哲学、历史和文学作品,成千上万次出现过它们的身影”,它们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说:“虎啸龙吟,兔起鹘落,草长莺飞,这就是孕育中国文明的生态环境。”他因此相信,孩子们“对华夏生物圈了解得越多,对中华文明的了解就越深。”
“华夏生物传奇”系列的配图和插画,为这套书增色不少。读者能与法国画家马奈笔下的猫、日本画家歌川国芳的猫人、唐代妇女铜镜背面的兔、英国童书《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的白兔、汉代画像砖上的龙、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里的龙、汉代拓片上的伏羲女娲、宋太宗赵佶所绘的鹦鹉、明代文徵明的燕子、苏格兰版画家的燕子相遇,还能欣赏到插画师刘哲姝专为该书绘制的时尚插画,瑰奇而富有想象力。在阅读充满智慧与知识的美文的同时,读者得以邂逅那些不朽的艺术佳作,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为少年儿童写通识读本,是极困难的一件事。读者群的年龄越小,对作家的挑战越大。如何用浅语表达深意,犹如微雕艺术家融乾坤于方寸之间,不仅考验艺术家的才情,亦考验艺术家的技艺水准与用心程度。萧春雷是一位才华横溢、人文修养深厚、涉猎广博的作家,但是在这套书中,他尽量用孩童所能理解的有限词汇,娓娓道来,讲述我们身边的物种的故事。他在《猫的诱惑》后记中写道,这本书的篇目,基本取自于他多年前出版的一本文化散文著作,“为了适合儿童阅读,增加科学性,我作了大幅度改写,部分篇章几乎重写”。可见作者创作时,始终将读者放在心上。另一方面,他创作时不仅用心,而且用情。在后记中他还袒露了自己对此书的重视与偏爱:“想到泱泱长大识字后,也是这本书的读者,我写得特别认真,希望他会喜欢这本书。”泱泱是作者的孙子,能为自己的孙儿写书,何其有幸!作家怎能不倾注深情与心血?
能出版一套融才情与深情的图书,是作家之幸;能读到这样一套包罗万象、图文并茂、兼具“通、趣、美”的高品质通识童书,亦是读者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