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斌
《现代美国的起源》书名直译为《进步时代》,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人和史家默里·罗斯巴德对美国所谓“进步时代”全面研究和分析的集大成者,由门生帕特里克·纽曼在其去世后整理汇编完成。单从阅读角度来看,不论是脉络还是写法,翔实的人物与事件细节,以及坚实的史实和理论基础,在经济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等层面都具备极强的学术性。
“进步时代”通常是指美国在19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社会激进主义和政治改革时期,其重点是打击腐败、垄断、浪费和低效,被罗斯巴德视作美国现代政治与经济体系的形成期:从相对的自由放任经济和最小政府体制向国家管控经济和政府干涉主义乃至现代福利—战争国家的转变。这一时期风起云涌的进步主义运动主要试图解决快速工业化、城市化、通胀、移民和贪腐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特别是工业及金融巨头的垄断行为,同时致力规范商业,保护自然环境,改善工厂的工作条件和城市贫民的生活条件。这一时期一个突出的文学现象便是被称为掏粪或揭黑的调查记者通过报纸和杂志“探究美国生活的黑暗角落”来传播改革的信息。
书中,罗斯巴德用了整整两章来讲述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主政的“进步时代”初期,将其视作“进步时代”的缔造者,而对于其早期采取的进步主义经济管控措施之一的《肉制品检验法》出台之始末,也用了一整节的篇幅。在他看来,至少在这件事上,传统的文学史讲述是谬误或者说偏驳的。
罗斯巴德认为,联邦政府早在20余年前就已经对肉制品进行检验,而且检验要求恰是由大型肉类加工厂(即所谓“屠场”)自己提出的,原因是其迫切希望进入欧洲肉类市场,彼时欧洲国家禁止美国肉类进口的理由正是卫生不达标(实际不过是贸易保护的托辞)。于是自1881年起,联邦政府在未得到国会授权的情况下就开始成立检疫机构,对出口肉类进行检疫认证,后由国会出面在农业部设畜产局,以防疫为名力争消除家畜传染病。直到1891年国会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肉制品强制检疫联邦法,该法令要求所有活畜必须接受检验,违者面临收监和罚款。正是在这样严格的法令下,欧洲国家旋即取消了禁令,转而进一步提高对进口肉制品的健康标准,作为应对标准。无奈之下美国只能随之加强自身的强制检验,到1904年为止,美国73%的屠宰牛肉都经过了畜产局检验。
但其实围绕肉制品检验的战争,其硝烟也不只在欧洲。联邦之内,因检验形成的成本劣势,让大型肉类加工厂在国内的竞争对手成了行业内成千上万的家畜养殖者,后者往往能够成功绕开政府检验,取得价格优势。故而屠场联盟“牛肉托拉斯”与小型肉类加工商之间一场关于价格与垄断的争议和攻讦在1906年达到顶峰,直到辛克莱的《屠场》于该年2月出版。
西奥多·罗斯福在读完作品后的确“震怒”,也马上派出两位华盛顿官员调查芝加哥的肉类加工厂行业,形成了著名的尼尔·雷诺兹报告,表面上确认了辛克莱的种种发现,侧面却显示了行政官员的无知。因为在之后的国会听证会上,两位调查者(劳工要员查尔斯·尼尔和行政律师詹姆斯·雷诺兹)未能理解屠宰场的工作方式,将固有的血腥误认为是书中糟糕的卫生条件。
但这都不重要,因为《屠场》和报告均已成功将公众的视线聚焦于肉类食品安全上。5月,联邦参议员贝弗里奇提出法案,建议加强对州际贸易中所有肉制品的强制检验,并确定肉类加工厂的卫生标准,同时将现有的联邦肉制品检验拨款从80万美元增加到300万美元。6月,该法案在国会两院以近乎全票通过。在该法案下,所有小型肉类加工厂同样要强制接受联邦检验,就此增加的成本也是显而易见的。
辛克莱本人在得知结果后也难称欣慰,他那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同样别有深意:“我瞄准了公众的心脏,却意外地击中了他们的胃。”他写作《屠场》这样的揭黑文学,初衷只是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与工作条件,与强制性提高肉类标准和通过食品安全法案毫无关系,更不可能想到在自己作品引起的社会关注之下通过的法案,反而为大型肉类加工厂在国内国外都谋取了巨大的福利。不能说弄巧成拙,但经济洪流的大背景下,孰为刀俎孰是肉糜,一目了然。
因此,如果说同一事件的文学史讲述算得上振奋人心和荡气回肠的话,那么在罗斯巴德《现代美国的起源》既特别又全面的经济史讲述之下则是无比庸常和讽刺,但这才是历史的真实。
当然,这不过是书中所写方方面面中的很小一环,只不过因为太过熟悉才太过意外,一不留神也“击中了我的胃”而已。实际上,《现代美国的起源》是罗斯巴德对“进步时代”数十年兴衰的全面梳理和批判,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特殊代表性。他用缜密的结构和宏大的篇幅作底,结合诸多细微案例与人物研究,内容涉及从铁路到钢铁,从石油到食品的大量支柱行业的细枝末节,向我们展示了世纪之交的美国所经历的激烈经济变革和政治重构,乃至知识视野的重塑,种族、性别、宗教诸方面的冲突及机遇,也为下一步遭遇并战胜大萧条,度过战时危机,建立一个现代政治经济体制国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