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悠南
“走好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党的群众路线创造性运用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报群众路线。从本质上说,宣传工作就是群众工作。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呼声的办报宗旨,是党和人民的关系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有个好朋友,没脚会走路;七天来一次,来了不停口;说东又道西,肚里样样有;交上这朋友,走在人前头。”曾被群众称为“咱们的报纸”的边区群众报,最大特点就是坚持群众路线,说的都是真话、都是群众的心里话。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主流媒体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决站稳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始终做群众心中“咱们的报纸”。
全媒体时代,要高质量打造地方新型主流媒体,尤其需要以“群众”二字传承创新,真正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把宣传党的主张和反映群众呼声更好统一起来,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为宣传阐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为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走好群众路线”的主要形式 一是满足群众需求,方便群众获取信息。互联网传播无远弗届,全媒体时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依然是主流媒体的重要任务。在视频化表达逐渐成为主流的情况下,传统媒体凭借权威性、专业性的优势更容易“出圈”。比如吉林日报的客户端——彩练新闻,在吉林本省已成为新媒体产品的领头羊,网罗国内各大新闻事件,引入更丰富的呈现方式,为用户提供优质新闻内容,成为现象级的媒体融合转型案例。
二是贴近群众思路,从群众角度出发。很多传统媒体在融合转型过程中投入大量资源,又是组建团队,又是搭建“中央厨房”,结果始终找不到“爆点”。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缺少“网感”,其实就是对传播环境和传播对象认识不清,不知道用户在哪,对用户的喜好不明,自然无法引起广大网民的共鸣。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互联网用户越来越呈现出分众化和社群化,属于大众传播媒体的传统广电媒体要开展全媒体传播必须转变以往的话语体系,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运用不同的网络语言进行传播。
“走好群众路线”路径创新 全媒体时代“走好群众路线”需要新的内容、形式、渠道、方法等,最为重要的是大融合视角。遵循全媒体时代下的传播规律,改革内容生产传播流程,建立健全全媒体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现代新媒体的有效整合和深度融合,助推传统媒体转型,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
第一是加强媒体建设,实现经营模式转型。对于媒介融合来说,资源整合既是手段,又是目的。通过资源整合,首先能够实现媒介资源总量上的增长。媒介资源的整合给内容创作和渠道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不同媒介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新的资源和能量。如报网融合,纸媒传统渠道和新媒体传播渠道进行叠加,互相都可以获得新的受众、新的内容和新的产品形态,同时也能催生出新的报道方式,扩大纸媒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其次,优化创作流程,降低创作成本。在内容采集方面,除时效性要求极高的内容,其他内容创作要尽可能列出详细的采集计划,进而将采集过程精细化,最大化地减少内容采集成本。在创作上,强调二次创作。内容采集完成后,遵循分类管理、流量分流的原则,针对不同融媒体平台发布有差异化的内容。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图文为主的,在微博则发布资讯类和突发事件为主的新闻内容,移动应用软件则可根据纸媒的特色和优势设置个性化的栏目。如此,一次采集的内容可以在多个渠道发布,在丰富媒介资源的基础上降低了创作成本。
第二是高品质新闻作品与全媒体相融合。发挥传统纸媒在内容生产方面的优势,自办或合办新媒体将传统纸媒的内容生产优势与新媒体传播渠道优势相结合。比如,报纸可以自办新闻类微信公众号或移动新闻客户端,发挥公众号和客户端的渠道优势。借助这种传播形式,可以使纸媒的传播内容在文字和图片的基础上向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发展。同时,由于微信公众号具有新媒体传播的适时性、交互性和全天候性,可以有效弥补传统纸媒传播时效和传播方式的不足。
第三是生产群众喜爱的内容,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强化用户意识,加强与受众的黏性。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平台,可以定制多样化的内容和传播形态,让用户可以“各取所需”,再把这些用户“聚集”起来,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在传播过程中精准地打到受众的“痛点”,这个“痛点”即需求满足,这可能是情感的代入,也可能是群体的认同感,从而激发用户的自主二次传播。无论是传统的主流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正在经历从规模到质量的跳跃式转型。就内容层面来说,媒体有多少内容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有多少具有影响力的高质量内容;从受众层面而言,媒体能到达的受众规模不是重点,核心是能否实现潜在目标用户的精准覆盖。换言之,未来有价值的媒体内容,不但要能够聚合受众的“注意力”,关键要拥有面向目标受众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