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洁:最纯粹Q群迅速提升业务
7年前,我刚来北京,通过图书交易网,我认识了张振忠,就是圈内人常说的北京出版人沙龙老张。他拉我进了一个聊天群,但是群里成员成分很杂,干什么的都有,我跟老张商量能不能建一个纯粹的图书出版群。商量妥当后,他给我加了群管,然后我把群锁了,开始踢人。那时候不管是谁,不报名号和单位不和出版有关,一律踢掉。大约一个月时间,我们通过一切能宣传的途径来宣传这个Q群。并采用邀请式的加入方法,保证了群成员的质量。然后又在群里定期组织话题,很快当时150人的容量,已经不能满足更多朋友的加入需求。然后我们开始组建新的出版群。再后来,在这些群的基础上,我们开始着手组建北京出版人沙龙。通过一系列的组织和运营,也使得本来毫无资历的我迅速被圈内人认识,业务能力提升很快。
●覃田甜
:最酷烈公关危机化解
职业生涯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人脉维护事件是我职业生涯中为数不多的一次危机。好不容易签下某位知名作者的新书,但是责编在对稿件编辑加工的过程中,对书稿改动较多,未得到作者的许可。作者爱惜羽毛,一时难以接受,且责编也有个别改动欠妥,因此作者直接打电话给我,痛骂编辑乱改,激愤难平。我在电话中稍稍安抚了作者的激动情绪之后,随即登门拜访。时值酷暑,作者火气难消,于住所外见我,于是我就在大太阳底下听作者一一说来,再跟作者耐心解释我们的工作流程,之后又安排责编多次前往、反复沟通,最终获得了作者的理解。对于作者的质疑,坦白诚恳地说明;对于工作的失误,勇于承担责任;而对于应该坚持的原则,不卑不亢、有礼有节。良好的契约精神,让作者将后续作品也托付给我,大家合作也更加顺畅。
●何本国
:最惺惺相惜编译者交往
多年来,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译者。有位译者,起初我是赞叹他的译文质量和守时精神,他则认可我对书稿编辑加工之精细。再经过样书、稿酬、后期推广等环节的接触,编译之间更为熟悉,此后便常有交流,乃至相互挂念。另有一位译者,编他的译文时,常常沉醉于汉语之美。我曾以社里出的一些书相赠,他也以自己的诗集回赠,交流并不算频繁,却心有灵犀,与他的合作关系目前已持续至第3本书。
●刘辉:最“内向”文科男变人脉达人
从2002年大学毕业开始已经在图书出版行业工作13年了,作为一名从小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的文科男,人脉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个坎。我的人脉圈里有位朋友,来自东北某高职院校,也是位性格内向“80后”,是我在随发行同事一起去教材巡展的过程中认识的。这位老师彼时刚工作,人微言轻,既不具备写书的水平也没有用书的权力,只是在书展过程中认真的阅读各种样书,却很少与出版社人员交流。终于老师腼腆地问了一句:这些样书怎么索取?于是我们开始了交流。我的真诚让他感受到了温暖,之后的数年,我们保持着联系与交流,慢慢地,这位老师开始参与编写教材的部分章节,并最终成为了主编,职务也从普通老师变为教研室主任,乃至系主任。慢慢地找他的出版社编辑开始多起来,一次QQ里聊天,老师开玩笑说:“与你认识这么多年,现在出书我只认你。”
●李松峰
:最前沿社区牛人构筑
2014年3月,我的朋友W3CTech社区创始人周裕波在北京筹办了“走进名企”前端技术交流系列活动,参与的名企有百度、腾讯、豌豆荚、豆瓣网等。活动每月一次,每次由一家公司承办并派出讲师,介绍和宣传各自团队比较“牛”的技术应用与创新。我本身也是技术图书译者,由于某些书比较畅销的缘故在前端圈子里有一点知名度,裕波邀请我作为嘉宾全程参与了这个活动,图灵公司也为活动赞助了相关图书作奖品。由于W3CTech社区活动是免费的,现场还有各种奖品,每一次活动报名人数都非常多,现场总是座无虚席。我与各家公司的前端骨干及相关负责人直接交流,甚至成为好朋友。这些朋友在我后来做选题时都从不同角度提供过专业的建议,让我感觉自己真正融入了这个圈子。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人脉,我跟公司商量,把图灵每月出版的新书第一时间寄给他们。一方面倾听他们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让图灵图书更快进入目标读者视野。
●姜珊: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徐世澄是中国目前拉美研究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有一次某个书稿徐世澄受托翻译了一半,但合作的出版社表示项目无法再继续。徐世澄谈及此事,甚是惋惜。我们琢磨了一下,这本书刚好和五洲传播社正在进行的项目较契合,于是主动找到原来的出版社合作,完成了图书的出版,达成“三赢”。2014年4月,徐世澄用他的名望为我们背书,引荐社里拿到了委内瑞拉大使馆定做中文和西班牙文对照的礼品书《西蒙·罗德里格斯全集》项目。最终,这套书作为委内瑞拉的“国礼”赠送给到访的习近平主席。2014年下半年,我们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一个月内译出一部拉美国际关系专著,徐世澄听完我近乎“无耻”的要求(又要快,又要好,字数还不少)后,接下了活儿。之后的一个月,用徐世澄的原话“除了吃饭和睡觉,都在给五洲翻译,连国家开发银行邀请去讲课都没去”。一个月后,70岁的徐世澄真的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让我备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