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国内启动对图书馆的评估以来,馆配市场日益成为出版界新的稳定市场。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未来的3至5年内,中国的馆配市场规模将从目前的40亿元提高到100亿元左右。图书馆的购买力、消费量不容小觑,同时,图书馆的珍贵图书资源如何深度开发,也要被尽快提上日程。
记者与一些同仁交流时获悉,针对学术数据库,可以走一条“从图书馆来,到图书馆去”的路。简言之,即深度开发一些图书馆的稀有图书资源,将其数据库化,并贩卖给其他图书馆。
譬如,南京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中心便开发了“民国文献数据库交互平台”。这一平台是整合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的民国文献资料,专为民国史研究的专家学者设计的一个文献检索综合性平台,其选录的文献以史料为核心,收录范围为公报、期刊、官书等,以篇目为基本检索单位,实施全文检索。据介绍,民国文献数据库,是南京大学图书馆自建特色馆藏文献全文数据库的一部分,其将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图书馆馆藏的民国图书和期刊进行了数字化加工制作(目前拥有民国图书2497册;民国期刊1240余种、27835期),形成具有鲜明馆藏特色的民国文献数据库。另一方面,南京图书馆的前身是国民党的中央图书馆和江苏省国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也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保存民国文献资料最为完整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
相似的案例还有许多,黑龙江大学拥有丰富的俄语资源,学校图书馆、俄语学院和俄语研究基地拥有各级、各类俄文图书6万余种、10万余册。因此,黑龙江大学出版社综合上述资源优势,对黑龙江大学所拥有的俄文原版馆藏图书进行分类整理,选取俄国文明史中有杰出贡献的重要人物的经典著述,对其做认真、细致的引进、加工、整理工作,尽最大可能购买俄文原版学术精品图书,打造“百读书坊”数字出版俄文图书数据库。
“纸质图书升级改造”
结合自身的图书产品,逐步打造相关的学术数据库,这种做法即传统又实用。时代新媒体出版社就同时展开了多个类似的项目,该社总编辑李旭说,例如,其与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的数字出版公司合作,联合策划出版“大英博物馆藏西夏文献数据库”,流失海外的西夏文献属于宋、夏、金、元时期的写本和刻本,有西夏文、汉文、藏文、蒙古文、回鹘文等多种民族文字类型。其中绝大部分是西夏文文献,还有其他民族文字资料,均属珍本、善本或孤本。李旭透露,“该数据库拟对大英博物馆所藏大量关于西夏历史、军事、经济、宗教、历法、音乐、文学等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和数据库化,为国际西夏学研究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检索资料系统,同时也为西夏文献的保护使用提供全新的途径”。
又如,该社另一开展的项目“中国民族古文字活字典”文化传承工程,则通过使用笔录、电脑(数码)录音、摄影、摄像等多种媒介手段,记录女真文、契丹文、西夏文、满文、八思巴文、藏文、傣文、回鹘蒙古文、古壮字、水书、女书、佉卢文、察合台文、小经文、柏格里苗文、老僳僳文、于阗文、朝鲜文、瑶文、方块布依文、傈僳音节文字、达巴文、尔苏沙巴文、纳木依文、哥巴文、纳西东巴文、老白文、彝文等民族古文字,并期待该项目在2016年申报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此外,还有“殷墟数据库”,是在6卷本纸质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殷墟文化大典》基础上的多媒体深化;同时在编《蔡邕蔡文姬辞典》,预计在此基础上逐步打造“《蔡邕大字典》、《蔡邕蔡文姬辞典》——蔡邕蔡文姬数据库——圉城数据库”等。
相似的,“列国志”数据库是大型志书“列国志”丛书的延伸和发展,其充分整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优质的学术出版资源,其中包括“社科文献精品译库”、“国别与地区类皮书”、“国际战略研究”丛书、“气候变化与人类发展”译丛、“美国研究”丛书、“欧洲研究”丛书、“亚洲研究”丛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库、“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以及包括《国际政治科学》和《韩国研究论丛》在内的学术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