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馆配市场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回顾今年上半年不同阶段市场表现——2015年第一季度馆配市场同比呈负增长态势;随着寒假过后图书馆采购高峰期的到来,第二季度参与馆配品种增长近4成;第二季度馆藏量的大幅增长能否带动上半年整体馆配市场的提升?以下数据来源于采样的950所图书馆入藏的2005年及以后出版的中文纸质图书数据。
整体表现
单品种销售复本下降一成
书价涨未能推动市场整体增长
据商报·卷藏数据监测系统统计,2015年上半年整体市场参与馆配的图书共72.7万种,较2014年同期增长5.10%;馆配码洋合计7.08亿,同比下降0.65%。上半年馆配图书单册平均定价46.36元,同比上升5.54%,而单品种馆配册数同比下降10.43%。由此可以看到,品种数量增长,图书定价提升,但因为馆配册数的下降,未能推动码洋的增长。(见表1)
2015年上半年高校馆参与馆配的品种数同比上升2.39%,馆配码洋同比下降4.99%。其中211工程及一般本科院校馆配码洋分别同比下降3.08%、2.42%。公共馆与高校馆呈截然相反态势,公共馆上半年馆配码洋同比增长11.48%,其中省级公共馆馆配量增幅最大,馆配码洋同比增长30%,地级市馆码洋增长率亦达到10%。
新书受宠 2014年版图书风头仍劲
2015年版新书崭露头角
今年上半年的馆配中,2014年版图书码洋及册数均超过馆配总量的五成。2015年版新书品种份额为7.08%,仅为2013年版图书的1/3,但其单品种馆配册数是2013年版图书的3.7倍,这让新书码洋份额高于2013年版图书4个百分点,这也说明馆配市场最爱新书。2015年版新书馆配码洋排名前三的类别是:文学(I类),经济(F类),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TP类)。(见图1)
馆配结构 TOP10类别基本不变
文学类、经济类上升幅度明显
相较于2014年同期,今年上半年码洋排名TOP10的馆配类别中,除码洋排名上升1位的医药、卫生(R类)外,基本不变。TOP10的类别(分别是I-文学,F-经济,K-历史、地理,D-政治、法律, 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J-艺术,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B-哲学、宗教,H-语言、文字,R-医药、卫生)合计为馆配市场贡献了3/4的码洋,同比提升1.79个百分点。从社科(中图法中A—K类)与自科(N—X类)角度来看,社科类图书码洋份额上升1.73个百分点,品种份额上升0.88个百分点。
细分至各类别,码洋排名前3位的文学(I类),经济(F类)以及历史、地理(K类)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尤其是文学类图书,同比上升1.09个百分点;而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TP类)市场份额下降0.46个百分点,与之类似的还有马列毛邓(A类),语言、文字(H类)等。(见表2、表3)
图书定价 中低价位图书份额下降
侧面反映市场购买力提升
2015年上半年和2014年同期各价格区间馆配册数份额相差不大,以35元为分界线,2015年上半年参与馆配的定价在35元及以下的图书,册数份额较去年同期下降5.3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定价在35元以上的中高价位图书馆配册数有所增长,从侧面反映出市场购买能力有所提升。(见图2)
竞争格局 市场集中度下降
文艺社增幅最大
2014年上半年码洋排名TOP10的出版社今年上半年依然挺立在前十榜单中,合计为整体馆配市场贡献了27.05%的码洋,同比下降1.16个百分点;TOP20及TOP50出版社码洋份额合计均不及去年同期,可见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同时表明非传统大社正缓慢崛起。
整体市场TOP50出版社中有4家新晋出版社,其中排名上升最快的是凤凰出版社,同比上升41个位次。该社2015年上半年参与馆配的图书中定价在30000元以上(含30000元)的图书共计14个品种,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情调报告》(150000.00元)、《子海珍本编》(98500.00元)等,而2014年上半年仅有3个品种,分别是《中国地方志集成》(44000.00元)、《稀见姓氏家谱》(35000.00元)、《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32000.00元),受高码洋图书影响,该社馆配地位得到极大提升。(见表4)
注:上表是以码洋排名同比变化上升位次为排名依据,排名上升位次一致的出版社以其上升的码洋份额由高到低排名。下文中表5、表6亦如此。 细分到各类型出版社,科技社、社科社和大学社码洋份额均占馆配总额的两成,而科技社同比下降1.41个百分点,是各类型中降幅最大的。市场份额增幅最大的文艺社,码洋份额同比上升1.05个百分点,其中中国文史出版社码洋份额增加0.22个百分点,排名同比上升37个位次。
高校馆细分市场TOP20出版社码洋份额合计占该细分市场的四成,相较于2014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TOP50出版社码洋合计占该细分市场总额的六成左右,较去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TOP100出版社码洋份额合计73.71%,其中码洋份额同比上升的出版社共57家。(见表5)
2015年上半年公共馆细分市场TOP50出版社码洋份额合计为45.20%,同比上升近1个百分点,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同比提升0.45个百分点;而排名上升最快的则是北京时代华文书局,从百名开外直接跃居第34位。新进入TOP50榜单的共7家出版社,其中文艺社有6家之多。(见表6) 馆配书目 文学类图书独领风骚
社会热点助出版发展
2015年上半年整体馆配覆盖率TOP200书目共涉及54家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以21个品种居首,其中有9种为经济类(F类)图书,7种为历史、地理类(K类)图书。下图为涉及品种数在5种及以上的出版社分布概况。
2015年上半年馆配覆盖率TOP200书目中,2014年版图书占到一半以上(大多是2014年下半年出版的图书),2015年版新书为80种。TOP200书目中文学类(I类)图书品种数最多,共94种,其中小说类接近一半,散文类也有15种;历史、地理类(K类)图书共33种。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小说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有4部作品上榜,而去年此时其作品却鲜少被关注,可见诺贝尔文学奖能很大程度刺激获奖作品的推广。(见图4、表7) 注:最受欢迎作者指在整体馆配TOP200书目中出现作品数由高到低排序,且结合该作者的其他图书在馆配市场的馆配覆盖率,本次列出了作品数为4种及以上的作者。 2015年上半年文学类覆盖率TOP10书目中有2种新书(分别是余华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和迟子建的《群山之巅》),其余8种均为2014年下半年出版图书。纵观 TOP200榜单中的文学类图书可知,出版作品多者如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共12种图书上榜;精者如天津人民出版社,仅2个品种中就有一个位居覆盖率第二位;广者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小说、散文、诗歌均有涉猎。(见表8)
经济类覆盖率TOP10书目中,中信社占据一半份额,可见其在财经类图书出版中的优势地位。而从上榜图书来看,创新、经济理论和商界大佬的经商和人生感悟成为图书馆关注的热点图书。社会热点一直是经济类图书选题的重要考量。(见表9) 历史、地理类进入TOP200排行榜的图书有33种,其中国内作者作品16种(包括9种中国历史类图书);国外作品共17种,外国人物传记类占6种。TOP200排行榜中的《战后欧洲史》(全套四册均上榜)、《质问希特勒》等图书选题正是结合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主题。(见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