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书评·社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历史的深处慰藉心灵
《历史的慰藉》杜君立著/华文出版社2015年9月版/48.00元
  关键词  平民立场  书写历史  接地气

  杜君立临近不惑之年开始写作,并将其视为自己生命的最终诉求。他以平民立场书写大历史,从细节着手,于历史深处窥见最隐蔽的真实。

  ○胡子(书评人)

  杜君立开始写作很晚,但他前半生生存于社会底层的阅历,赋予他的写作以常人无法具备的视角和情怀。这正是大多数学院派写作者和那些终其一生坐于象牙塔中从事写作的人所欠缺的。这种质朴本色的业余精神和草根精神,大大异趣于那些精英式的专业写作。

  写作是一件很自我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杜君立所有的作品似乎都是写给他自己的,与其说他是一个作者,不如说是一个读者。他的作品之所以颇能与读者投缘,让人有相见恨晚之感,或许就是其个人风格的魅力所在。杜君立的写作有强烈而独特的个人写作色彩,从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剪裁,他都匠心独运,从容克制,而又充满温情。

  《历史的慰藉》是杜君立继《历史的细节》后又一部重要的历史文化著作。书中收录字数均在万数以上的长文12篇,每篇读下来,宛如看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文章虽长,但作者的剪辑概括能力实在令人叹服,用这样的篇幅讲述一个历史专著的内容,并保持应有的深度和广度,足见作者对史料掌握得极其充分和熟悉。全书不仅没有任何戏说恶搞注水的废话,而且处处都追求言简意赅,用最少的文字说清一件事情或一个道理。这对普通读者来说,堪称是一场酣畅淋漓、极其难得的阅读盛宴。

  “历史本身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但它却可以为人们认识现实提供新的角度,‘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人性自古未变,今天只是昨天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不只是过去的事情,也是今天的现实和明天的理想。历史提供给人的是现实的镜像,让人更容易理解当下,也更加坚信正义与信仰。”可是,当下所谓的“历史热”,基本上仍未跳出以权谋为主的传统历史窠臼;在以消遣、娱乐、休闲为时尚的大众快餐式文化消费热潮中,近年来中国的历史资源也成为一种抢手的文化商品,进行着赤裸裸的拍卖与消费。身着长袍马褂的历史人物充斥荧屏,从皇上、太监到忠臣、奸佞,从宫廷后妃到公主、格格,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历史的烟花与战火齐飞,宫廷的厮杀与淫乐共娱,影像的精美与轻松的消费抹去了历史的凝重和肃穆,深邃的历史意识转化为当下的观影快感。这是当下娱乐化消费社会的典型写照,只是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实面,或者说并不是历史的全部,特别是没有将平民大众的生活状态、社会经济文化的演进等,作为切入历史的视角。

  杜君立尝试从细节处着眼,以小见大,使历史呈现出最亲近的温度和最有趣的真实。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农民与土匪,还是优倡与官吏,他们各自都有一部悲喜交加的历史。常言说,听话听音,看人看心。其实读书就是读思想,读史就是读史识。同样的历史,不同作者写,作者的眼光、思想和洞察力高下立见。杜君立的出众之处或许就在于此。比起很多所谓教授专家们毫无识见地史料罗列,杜君立对历史如庖丁解牛一般,常常让你看到历史深处最隐秘的东西。

  从早些年的文学热到这些年的历史热,非虚构类读物越来越成为主流,与此同时,历史写作似乎也像“商业文学”一样越来越“商业化”。虽然同是历史写作者,杜君立却是其中的异数。历经沧桑的杜君立大器晚成,临近不惑之年才开始写作,他完全将写作视为自己生命的最终诉求。这种深沉与深刻,使他的作品迥异于那些匆匆炮制的“心灵鸡汤”。他拒绝浅薄与粗鄙,坚持良知与个性,不卑不亢。历史学家司马迁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当下这个偶像倒塌的大众时代,这种平民立场其实是最接地气的。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浮躁年代,写作是与成功和发财最缺乏联系的事情,特别是严肃的写作。写作是一种古老的手艺活儿,一个人能顶住生存的压力,淡薄名利,安于寒舍斗室,孤守青灯黄卷,煮字为乐,足以证明其强大高远的内心世界。对读者来说,阅读一本书,其实是与作者的一场美丽邂逅。阅读不是娱乐,阅读的吸引力在于文字的魅力。阅读作为一种高雅的快感,只有在好读者遇到好作者时才会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杜君立确实将好作者和好读者这两种彼此对立的身份合二为一了。翻开他的这本书,或许很多读者都难免会心之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集团产经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广告
   第05版:分销视野
   第06版:专题
   第07版:专题
   第08版:阅读推广/北京阅读季专题
   第09版:阅读推广/北京阅读季专题
   第10版:传媒中国
   第11版:世界出版
   第12版:世界出版
   第13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4版:观察·月览
   第15版:观察·月览
   第16版:观察·月览
   第17版:书评·社科
   第18版:书评·童书
   第19版:书评·综合
   第20版:书评·综合
   第21版:中国馆配
   第22版:聚焦
   第23版:数据
   第24版:专栏·观点
百家讲坛“小鲜肉”走进辽宁省青少年读书节
大历史 小叙事
在历史的深处慰藉心灵
伦理学是知识 不是准则
用“中国文明基体论”解读习近平的国家治理思想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社科17在历史的深处慰藉心灵 2015-11-06 2 2015年11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