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不是行为准则,而是让人学会理性思考人生中的道德选择,尤其是当道德与法律、经济、宗教等发生冲突时,它可以让你冷静下来,理清思路,从而做出恰当的选择。
○廖娟(书评人)
一个青年偷了同事1万块钱,你一定觉得他很可恶吧?可如果说,他只是为了给哥哥交学费而“暂借”,哥哥却为了减轻弟弟的罪责,帮助警察把弟弟送进了监狱呢?这是2000年《三联生活周刊》报道过的真实案例。何怀宏在《伦理学是什么》里,便用这个发人深省的案例,将读者引入伦理学的魔方中。
说到伦理学,大多数人便觉得是“君臣父子”那套压人的教条,令人反感。可实际上,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的不是行为准则,而是思考方式,与修身学不可同日而语。正如民国教育家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所说:“盖伦理学者,知识之径涂;而修身书者,则行为之标准”。
蔡元培的《中国伦理学史》写于1937年,为中国伦理学的开山之作,而那时中国伦理学尚未受西方影响。蔡先生将中国伦理学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明理学三个时代,论及孔子、孟子、董仲舒、王阳明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当然,那时并未专门的伦理学家一说,蔡先生只是挑出这些思想家著作中涉及伦理的部分择而述之。而这些思想家的学说,涉及政治、军事、教育、美学诸多方面,所以蔡先生说,伦理学是“我国唯一发达之学术矣。”
不到100年的时间,反观何怀宏的《伦理学是什么》,其中所列人物学说,孔孟之言亦时而有之,但更多的是康德、卢梭、罗尔斯这些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既会援引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知”,也会借用康德“头顶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说。中西文化的融合与演变之快令人感叹。两相对照之下,何怀宏展现的是一个更宏大、更思辨、更具体系的现代伦理学概貌。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道德。但是它不会要求你什么情况下应该做什么,只会告诉你怎么去思考。何怀宏举了一个海难发生时的道德选择案例说明这个问题。发生海难时,按照生存可能性原则,就要选择最具生命力的人,放弃老弱病残(少年派的原型理查德·帕克因此被另外三名成年船员杀掉);按照自我优先原则,首先就要考虑自己,这就不会有自我牺牲;按照最大功利或快乐原则,则要选择那些会对未来社会贡献最大的成功人士,舍弃贫弱;按照德性原则,就要救好人舍坏人;还有一种妇女儿童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泰坦尼克号就是那么做的。所以伦理学其实是让人学会理性思考人生中的道德选择,尤其是当道德与法律、经济、宗教等发生冲突时,它可以让你冷静下来,理清思路,从而做出恰当的选择。何怀宏认为,当今社会丢失了传统的伦理精神,对美德、尊严和高雅风格不但不再尊崇,反而形成各种戏谑态度,想想网络上流行的各种粗俗语言和惊人之语,似乎确实如此。
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思考方式,伦理学的眼光也更广、更深。现代伦理学不仅包括生态伦理(研究人与自然、与动物的伦理关系),一个新的关注点是全球伦理。它传达的是一种人类互相依存的和平信念。何宏怀相信,当我们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会为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