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很多人以为我读很多书,因为我无论去哪里,包里都会放着三本书,我的胳膊下永远夹着一本书,所以很多人让我给他的孩子开书单,开多了,我说这样,我自己做一个公众号。2013年4月,我在微信上开了一个公众号叫“老纪读书”,每天推荐一本书,这样持续下来,一年时间以后,我大概推荐了几百本书,有接近17万的粉丝,已经慢慢形成一个比较小的互联网小社群。
在做老纪读书的一年多时间里,我看到很多书友在后台给我留言,留言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说有没有可能去推荐跟他有关的书,比如求职、心理学等。第二类,能不能带大家一起读书,线上读或者线下读。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慢慢建立了老纪读书会。老纪读书会的模式非常简单,入会费用是2999元,我当时想设置一个门槛,让有需求的人或者真正有愿望的人拿钱进来,我给他提供什么?24节气每个节气送一本作者的签名书,这24本书是我推荐的。然后我会每年办六次活动,跟大家线下活动。再是一年时间内在微信群里持续不断地交流。当时报名的人非常多,第一天就报了一百多人,后来我发现这对我来讲是很大的工作量,因为很多作家只帮我签几十本书,于是我就把人数控制在五十人。
从老纪读书会开始,大家在一起读书以后,就说那我们再干点什么?后来我们就发起了“幸福乡村图书馆“,去贵州、河北建图书馆。我们请了很多作家帮我们订了书单,根据一年级到九年级的特点,我们改造这些学校原有的图书阅览室,去重新更换他们的图书,因为一到九年级跨度比较大,我们分了不同阶段请专家推荐。一开始,我在我的公众号推荐,发起众筹,请所有人一起来支持建图书馆。在赞赏平台上,我们30天之内众筹了10万元,10万元已经足够去建一个图书馆了,我们就把这个图书馆定在贵州黔东南地区的台江县老桐乡老桐中学。我们当时有个口号,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一定能丰富人生。
从老纪读书到老纪读书会,到幸福乡村图书馆,接下来我们经常会去贵州,到很多地方去考察,找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去做考察、做回访。很多书友跟我讲说,既然咱们经常出去,能不能再搞点什么?我说那也可以,于是做了一个“贰万书院”,现在有几十个人深度参与。贰万书院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致力于中国文明的阅读旅行者。大家聚在一起,经常一起出去走一走,对照着书里面的一些场景去感受一下。我这个社群就从一个微信公众号,到一个读书会,到一个公益组织,再到一个深度的阅读组织这么变化。
经过这一年多接近两年的实践,我总结了一下,阅读+社群的核心要素:第一个,它一定是要有一个价值观的,一定要有一个能凝聚大家的东西,阅读或者是有效阅读是一个非常好的价值。第二个,它要具备有媒体属性,它要有传播。第三个,它要有活动。活动是产生凝聚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第四,它要有培训。第五个,一定要交易。没有交易,这个事情就做不下去了,不仅仅是说没有经费,也会没有一个粘性,比如怎么约束人呢?交钱可能是最好的限制门槛。
好多的社群组织是具备移动化的,需要有体系地、有中心地、深度地去运营。比如说读书人社群,它就可能以书开始,以书为旨,很难去想象把一个读书人社群做得无限延伸,今天可以卖大米,明天可以卖鸡蛋,因为这需要有一个资质。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用户。